上帝之選民的形成,經過了多次的選拔。洪水滅世可以說是第一次選拔,落選者的下場最慘,全部喪命。第二次是亞巴郎兩個兒子之間的選拔;落選的依市瑪耳受到的損失,似乎只在於未分到遺產。第三次是依撒格兩個兒子之間的選拔;落選的得到了全部家產,而被選的雅各伯卻要靠自己白手起家。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亞巴郎殺子祭神的故事中(創二十二),依撒格只是個道具,與他自己的人格無關。在與異族交往方面,他遇到的問題和應付的方式,與他父親大同小異,幾乎是亞巴郎之故事的簡述。他一生值得後人借鏡的,主要是夫妻關係。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巴郎客居外地,能夠事業有成,受到當地人的敬重,是因為他會卑以自牧,不恃勢凌人。每人的命運是好是壞,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亞巴郎妻子的貼身丫嬛不懂這層道理,不知分寸,結果下場非常狼狽,與亞巴郎形成很好的對比。一般看聖經的人,大概都很同情她的遭遇,但可能很少想到其中含有的教訓。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前十一章是以族譜當框架,穿插了幾段敘事部分。族譜可視為人類通史,敘事部分可視為歷史哲學。從第十二章的亞巴郎(阿伯拉罕)故事,開始猶太人的民族史。猶太人非常重視生為亞巴郎後裔之資格,主要不是基於血統關係,而是基於文化精神之繼承關係。事實上在亞巴郎之前還有別的祖先,而他的後裔也不是都成了所謂上帝之「選民」。保祿強調「不是亞巴郎所有的後裔,都是他的真子女」,並不是全新的創見(羅九6)。

在遷往埃及之前,猶太人只是個在異族中求生存的家族:客居埃及四百來年期間成了一個民族。在家族時代,他們與外族交往,自然採取低姿態;在前三代人物的故事中,聖經推崇的不是強悍的體力,而是調適與應變的屈伸能力。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藻外語專校的哲學概論課程,本應在四年級開,因為沒有合適的老師,只好延遲一年。到了去年寒假,仍未找到合適的人選,校方遂希望我在下一年把理則學讓給他人,而改教哲學概論。理則學我已教了多年,又有自己編的現成課本,駕輕就熟,教起來輕鬆的多,實在不希望改。當時抱著幾分僥倖的心理,答應最後若仍找不到人,我同意調換。為防備萬一,免得臨時措手不及,自那時我就開始物色課本。有些是早已看過的,有些是初次見識。最後看中了Edgar Sheffield Brightman原著,而由Robert N. Beck修訂的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高雄師大英語系的教授,開的課程之一是聖經文學。這是全系最熱門的選修課。敝校選修課有人數限制。聖經文學原是以抽籤方式決定誰能選讀。近年改為抽籤方式決定學生選課的先後排隊名次,結果竟有學生用黃牛手段,即是排在前面選課但不想修這課的學生,先佔上一個名額,等辦加退選時再讓給一位別的同學,送個人情。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古猶太社會,每七天有一天休息之制度,可能起源很早,與巴比倫之視每月初七、十四等日為凶日之習俗可能不無關係,但精神和動機完全不同。猶太人是個整合能力很強的民族;在與異族接觸時,好的觀點和習俗他們加以吸收,壞的則極力抵制或加以修正。他們對希臘文化的反應,便是個極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聖經全是兩千來年以前的作品,有些部分之寫成距今可能已有三千年。傳到信徒手中的聖經,不知經過了多少次的修訂,傳抄和翻譯,很難與作者的原意絕對相同。古代作品之異文及異義的取捨,最後繋於每位學者對文章之思路的理解程度。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經記述的是猶太人兩千來年的事蹟,即從他們的祖先亞巴郎(約公前一八五O年),到公後第一世紀的耶穌及其徒弟。有關耶穌及其徒弟之事蹟和言論的作品稱為新約,耶穌以前的作品屬於舊約。

新約包括二十七篇作品,即四篇耶穌傳(稱為「福音」),一篇耶穌之徒弟的傳記(天主教稱「宗徒大事錄」,新教稱「使徒行傳」),二十一篇耶穌之徒弟們寫的書信(大部分出自保祿),及一篇展望歷史的作品(稱「默示錄」或「啟示錄」)。這些作品都是用希臘文寫的。大家猜想福音有阿蘭文(耶穌時代的希伯來文)底本,但至今未找到物證。新約有幾篇曾被馬丁路得剔除,在十七世紀大家又接受了傳統的篇數。

舊約的體裁很雜,有歷史書、傳記、時事評論(先知書)、詩歌、小說、戲劇(約伯傳),及修身養性的作品(所謂「智慧文學」)。

舊約之篇目問題爭執頗多。猶太人原用希伯來文;後來希臘文成了中東的官話,而猶太人僑居外地的人又多,故許多人改用希臘文寫作,並把希伯來文作品譯成了希臘文,稱為「七十(二)賢士譯本」。耶穌的徒弟傳道時在猶太本土非常不順,改向僑居地發展,自然採用了僑民習用的希臘文舊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第三章指出,人選取邪路走出於三類動機:貪求物質利益,貪求虛榮,和貪求權勢。第四章加音殺害弟弟之故事,討論的是貪財之害;第六章等之洪水故事與個人英雄主義問題相關。由此可以想到,第十一章的巴貝耳塔故事,該是關於權勢問題的。

巴貝耳塔指的就是巴比倫帝國,在第十章的族譜中已有影射:「崔士生尼默洛得,他是世上第一個強人……開始建國於巴比倫」(十8)。這故事的靈感是來自巴比倫被波斯滅亡之事件。巴比倫帝國是以高壓手段統治各弱小民族。波斯則採懷柔政策,尊重各弱小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依撒意亞先知把居魯士看為上帝派遣的使者,為使弱小民族重獲自由:「他是我(上帝)的牧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計畫,要吩咐重建耶路撒冷,奠基重建聖殿」(四十四28)。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