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餘在文藻教書後,聽說碩士學歷加上足夠的著作和譯作,教育部會直接發給副教授的資格。於是他在文藻任教時,課餘埋首寫作和譯作,那想到事與願違,教育部總有理由不通過,卻沒人提醒他先拿講師證。
- Jan 28 Fri 2011 07:52
俊餘的聖經論文寫作/王蜀桂
- Jan 26 Wed 2011 22:47
談基督宗教與回教的歷史恩怨
(註:劉老師寫的這篇文章,只有十點,而沒有標題,如今的題目是我照第一段下的標題。我如果沒記錯,「此文」該是旅居瑞士的顏敏如小姐傳來的一篇譯文,她希望劉老師給點意見。我不知劉老師寫完後,為什麼沒叫我打字後傳給顏小姐?或許劉老師後來忙著寫別的文章,忘了這篇?或覺得還不夠周密?至於寫作年代,自然是911後的幾年。)
- Jan 25 Tue 2011 08:18
肉身復活與現實人生
每一種人生觀,都是由兩層意識構成的:一是關於客觀事實的意識,一是關於理想的意識。前者該盡量以正確客觀的知識為基礎。後者主要靠個人的抉擇,是信以為然。理想雖然不一定毫無客觀依據,但永遠不能完全變成客觀知識,否則便不再是理想。到了天堂,信德再無用武之地。然而在現實人生中,卻是理想之認定和取捨,決定每人的生活態度。固然,我們並非一舉一動都想到終極理想;但長期下來,終極理想對一個社會或民族的影響卻相當明顯,極深極廣。
肉身復活是屬終極理想之認定的問題。這個立場,與柏拉圖派(及佛教)的靈魂學說正好是對立的。他們認為靈魂從永遠就存在,原來像神一樣,目前在肉體內是墮落現象;只在擺脫了肉體之後,人才能恢復本來面貌,得到圓滿的幸福。這是對現世生活絕望的人想出的學說;而認真相信這類學說的人,本該無心於現世的任何建樹;但在本能的壓力下,不得不勉強從事一些維持現實生命的活動。
- Jan 21 Fri 2011 10:00
離心離德(聖經今看no.89)
創世紀第三章討論的是人生之抉擇問題,指出人選取邪路是因了三種動機,為貪求物質利益、虛榮和權勢。第四章加音殺亞伯爾的故事,說明貪求財物對他人的破壞作用;最嚴重的例子,是為了財物而直接殺害他人的性命。
- Jan 20 Thu 2011 22:32
兄弟鬩牆(聖經今看no.88)
創世紀第三章講人生抉擇,指出人選取邪路的動機有三個,即物質利益之貪求,虛榮之貪求,和權勢之貪求。在一般情形,行為之動機常是混合的。但是分開討論仍然有其必要,使人對各動機之作用有較清楚的意識。第三章是罪惡之總論。接下來作者給三個動機各配上了一個故事。第四章之兄弟鬩牆故事,是以物質利益之爭執為話題。
夏娃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加音務農,次子亞伯爾牧羊。「有一天,加音把田地的出產作祭品獻給天主;同時亞伯爾獻上自己羊群中最肥美而又是首生的羊;上主惠顧了亞伯爾和他的祭品,卻沒有惠顧加音和他的祭品;因此加音大怒,垂頭喪氣……事後加音對他弟弟亞伯爾說:『我們到田間去!』當他們在田間的時候,加音就襲擊了弟弟亞伯爾,將他殺死」。
- Jan 19 Wed 2011 01:53
禁果與金蘋果(聖經今看no.87)
瑪竇福音將罪惡之誘惑分為三大類別,即物質享受,虛榮,及權力欲。不知道這個分類及其順序,就不易看清該福音第五至第七章之山中講詞的結構,也不易看出創世紀第三章等那四個故事彼此有何關係,文章有條理層次才易理解,沒有上下文的話最易遭到曲解和附會。
創世紀前數章是舊約之人生哲學綱要,山中講詞是新約之人生觀的綱耍。摸不清這兩段聖經的要領,便不易知道聖經之精神特色,雖自命為基督徒,可能正好是基督的叛徒。
- Jan 19 Wed 2011 01:08
追憶俊餘的翻譯生涯/王蜀桂
我從小對讀小說、報紙、雜誌……極有興趣,每天花在閱讀的時間極多,是個快樂的「悅讀」人。談到寫作,除非特殊緣故,能不動筆絕不動。雖然我學新聞,總覺得寫報導是記者的工作;至於投身文學寫作,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幻。
俊餘認為我既然學新聞,有基本的寫作能力,加上沒上班,不在書寫上下工夫,實在可惜!因此他鼓勵我寫作,投稿。或許他早知我屬於懶散及眼高手低之徒,於是他說:「別看我現在為碧岳譯稿,還有稿費賺,這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累積足夠的經驗,翻譯能力才被教內神長肯定。而我開始翻譯都是義務職,在教會內沒有稿費的周刊、雜誌發表,《哲學淺論》是第一本靠翻譯賺版稅的作品。」
俊餘的話,我聽進心裡,卻對他早期的譯作,沒有任何好奇心。他離世後,我開始收集他一生的著作,從鐵櫃的角落找到兩本剪貼簿,第一集以翻譯為主;第二集則是早期的著作,原來他早期在新鐸聲、鐸聲、教友生活、善導周刊發表的譯作,都在簿內。令我驚訝的是,第一集有不少譯作竟不翼而飛!我再從舊雜誌堆中,發現幾個有年代的紙製資料匣,終於在一個牛皮紙袋裡,找到失蹤的譯作。
- Jan 09 Sun 2011 11:49
誘惑之類型(聖經今看no.86)
在新約裡,有三處將誘惑分為三大類型,最重要的是瑪竇(馬太)福音第四章;那是理解隨後三章之山中講詞的關鍵。路加福音第四章的情節與瑪竇大致相同,只是後兩項之順序互相調換了。若望壹書第二章16節之次序與瑪竇相同,但用的字眼須加解釋。
瑪竇說:「那時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試探者就前來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罷!』他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
「把石頭變成餅」,似乎需要奇能;故許多學者主張這些誘惑是耶穌所專有的。但耶穌用過增餅的奇能,故運用奇能不構成誘惑,不是壞事。第二個誘惑之能成為事實要靠上帝的能力,第三個是靠魔鬼的能力,所以上述之主張不能成立。
- Jan 08 Sat 2011 14:50
人生考驗(聖經今看no.85)
按聖經觀點,人生是個發育過程.是人塑造自我之過程。一切煩惱皆由此而來。人有許多潛能,生理發育幾乎是機械式的,但其他能力之運用,主要靠自己之抉擇。人格絕對要靠自己塑造。
瑪竇及路加福音都記述了耶穌傳道之前受魔鬼誘惑的經過。因為情節離奇,許多學者遂主張那是耶穌之特殊身分所專有的誘惑。顯然這是誤解。福音作者既然希望讀者知道這事,必然對每一信徒都有意義。此外創世紀前十一章可以說是舊約之宇宙觀和人生觀的綱要。那裡也有第一對人類受考驗的敘述,而我們將看到,兩處的考驗項目完全一樣。
創世紀講的不是原祖專有的考驗,而是每人隨時隨地都須面對的考驗。耶穌的考驗也是一樣。而且福音說耶穌受誘惑之前「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影射的顯然是猶太人進福地前,在西乃沙漠四十年之考驗。
- Jan 07 Fri 2011 05:52
伊甸樂園(聖經今看no.84)
在原罪學說的影響下,大家對創世紀第二章描述的伊甸樂園有個錯覺,以為那是人類能想像的最美妙境地,代表人類的黃金時代。但是根據全部聖經向前看的精神,可知創世紀前十一章(是一個獨立單元)的作者,不可能有這類構想,他的描述其實非常樸實;樂園的生存條件,遠不如猶太人離埃及後所嚮往的福地,所謂「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8;申六3;八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