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第一章處理的問題,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作者設法提高人的價值,目的是為加強人的責任感,建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生活態度。人直接對上帝負責;除他之外,任何東西也沒有資格支配人的行動,也不可當作推諉責任的藉口。無論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東西(由第一天造的光代表),都是上帝造的,所以都不是神;這是為排除多神論。此外在造完每類東西後,作者重複說:「天主看了認為好」,是為排除波斯拜火教的善惡二元論。

為突顯人的高貴地位,上帝造人時態度特別隆重:「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並且聲明人是萬物之王 :「你們要……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世紀是科學最發達的時代,但是十八和十九世紀卻是最崇拜科學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嚴肅科學家,因為知道和想的多了,看清了科學有效的範圍,對其他學科領域的問題,不敢再信口雌黃,西方知識份子都知道,所謂「科學主義」(scientism),就等於「科學迷信」。

在大家迷信科學的時代,反對宗教的人士自然就拿科學當武器,揭發宗教的弱點,馬克斯派是典型的例子。直到現在,頑固派馬克斯信徒,仍是拿科學當幌子,聲稱馬克斯那套哲學是最合科學的,是最進步的。殊不知那也是一種信仰,信徒也帶點宗教熱狂,並且形成了教條主義,處理事情時一點也不靈活務實,一直在用愚民政策。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肅的宗教沒有不排斥迷信的。但在聖經裡似乎找不到這個字眼。這是因為聖經把重心放在所相信之客體上,即與偶像崇拜相關的事項,而不注意主體之心理,事實上在爭論一個見解時,若把問題重心轉到雙方之心理狀態,不易得到結論,且易變成人身攻擊。「迷信」兩字偏重主體之心態;拉丁語系的這個名詞,含有「過份堅持」之意(SuperstitionSuper=Over +Stare=Stand Still)。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第一章所說的光,及德訓篇第一章講論的智慧,嚴格地說是不能獨立的東西,必得依附在別的東西上;也就是說,只能有兩種基本存在方式。

  第一種存在方式是在上帝的心中,是上帝的一種能力,是他的智慧和意念;第二種方式是寓於客體中,所謂萬物之理,即萬物之結構和動作方式。舊的使光或智慧成個獨立的實物,乃是出於策略之動機,為更有效地抵制多神論。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張效果良好的照片,該有個焦點。正確的宇宙觀也該如此。多神論使每類東西和價值由專神代表及管理。但在日常意識中,大家只重視少數或一個神,通常是代表切身利益的。若把多神主義比為焦點不正的宇宙觀,則可說汎神論是根本沒有焦點,強調萬物是一體,個體區分是幻覺。每個東西都是神,或神的一部份。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前十一章是個獨立的單元,是猶太人思想成熟時代的作品。作者利用幾個故事,表達了他對宇宙人生歷史等方面的基本信念。故事情節非常造作,因為他關心的是哲學主張,而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既然情節不自然,讀者該想到那不是歷史事實。

  第一章強調宇宙萬物只有一個根源。作者反對波斯拜火教的善惡二元論,故此上帝每造完一類東西,作者便重複說「天主看了認為好」。造完人後,他未加評語,因為人是尚未完工的東西,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這是第三章之故事的伏筆。但是最後的總評語,當然也包括人在內;「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所以該說作者認為人的天性也是好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任何時代及任何地方,都有愛財的人;但在宗教革命以前,始終未有整個社會公開承認,個人英雄主義的生財能力是個美德。許多學者研討了宗教革命與資本主義社會之形成的關係,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推德國的經濟和社會學家瑪克司.偉伯(Max Weber)。他這項研究有中文譯本:「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作者對社會和經濟問題的分析確實精彩;但在分析神學思想及心理問題時,顯得功力較差。

  宗教革命家直接關心的當然不是社會結構問題,更不是經濟活動問題:「宗教改革在文化上影響的相當部分──而就我們所研究的特殊局面 (即資本主義現象)來說恐怕是大部分──是改革者的事業所未預料的,甚而所不願望的結果」(三十五頁)。但是「不願望的結果」,未必就沒有內在自然因果關係;而且若不承認這種關係,並從導致資本主義局勢之觀念著手,要想抵制資本主義之流弊,必然徒勞無功,難收釜底抽薪之效。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多年前,我在花蓮主教公署和賈總主教見面,他問我知道俊餘離開神職界的原因嗎?我點頭說大概知道!總主教接著下結論:「劉俊餘就是書讀太多,把腦筋讀壞了!」我雖然點頭,心裡卻明白認識他的主教和同儕,根本不瞭解他的想法。

  這也難怪,俊餘幾乎不和人談心事,儘管我們共同生活三十五年,他很少談及往事和想法。奇怪的是:他對選擇離開神職的原因說了不少,我該是最瞭解他為何換跑道的人。他離開人世後,我想把他為什麼拋棄受人尊敬的神職身份,大隱於市的前因後果寫出。讓對他的決定感到好奇,或誤解的學生及友人了解真相。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哲學該處理的,只有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怎樣給自己的生命意義找個最終極的基礎,找個立足點,這是安身問題;另一個是立命問題,即人生在世有什麼使命,該怎樣完成使命。安身是先決問題;確定了人生的終極意義之後,才能限定實際生活中處世為人的態度。

「使命」本身是帶有宗教意味的字眼,假定人不是自己的絕對主人。在無神主義的人生哲學系統裡,當然也是根據「人是什麼」,來限定「人該怎樣」。但這時「該怎樣」不能稱為「使命」,除非把社會或人類假想成神。各種無神論的社會主義哲學,從孔德到馬克斯,確實都有此類企圖,他們不要超然的神,卻不放棄神權精神;當權者為使大眾有使命感,甚而比神還要霸道。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徒的修養工夫,在安身方面在於體認上帝的恩愛;在立命方面在於實踐恩愛精神。這兩層工夫都有無限的深淺程度。此外,二者雖各有不同的理路,但有極複雜的互動關係。互相影響,互相牽制。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