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都有痛苦。每人面對人生的熊度,可以說就是取決於他面對痛苦的態度。根據儒家的三達德,可以把面對痛苦的態度分為三大類型。當然這只是理論。在實際生活中,人的態度常是混合的,只在比重上的差別;而且態度是否正當,也是個調配問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經一直強調上帝是慈悲的;但人生又有許多痛苦。上帝之慈悲與人類的痛苦似乎有些矛盾。聖經作家知道這個問題,有的作品是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的。

  創世紀前十一章的作者認為,人生的痛苦一部分是人的罪惡直接造成的(三及四章);而天災是人的罪惡間接造成的,是上帝對罪惡的處罰(六章等之洪水故事)。第一點大家都得接受,但引起另一個問題:上帝為何使人有犯罪能力?處罰觀念大家也能接受,但是集體處罰及無辜的受害者與正義感衝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年華會是Carnival之音譯。有的字典說,這名稱是由「撤去肉食」演變來的(Carnislevare)。音譯很難與原意完全相符,但也不該太離譜,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基督徒社會只知吃喝玩樂,而不知在這名詞的背後,正藏蓋著他們生活中最嚴肅的一面。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經用數目字的方式相當複雜,多次只指近似數值,甚而是按象徵意義。例如「二」,能有「若干」之意義(戶九22)。「三」有時等於中文之 「再三」(列上十七21);一個動作或一句話重複三次,有強調堅持等意義(依六3;耶七4)。

  聖經常用的「七」字,是指「許多」,相當於荷馬史詩中「九」字之用法;荷馬若說奥底賽去某地航行了九天,就等於說荷馬只知道這地方很遠,但不知確實何在。聖經說殺加音者要受七倍的罰(創四15),善人失敗七次,仍能轉敗為勝(箴二十四16),耶穌從一女人身上驅除了七個魔鬼(谷十六9),伯多祿願意寬恕他人七次(瑪十八27);這都是指「許多」,其最高級形容詞是「七十七」,或者「七十個七」。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國以色列國王雅洛貝罕二世在位四十一年,因為政局安定,社會也跟著繁榮起來。但他去世後,社會上潛在的危機和弊端一一暴露出來;在短短二十二年間換了六位國王,三位是被謀殺的。在公前七二一年,以色列終於滅亡。從種種跡象看來,台灣現在的局勢與那時的以色列非常相似。歐瑟亞與亞毛斯兩位先知的分析,能使我們看清一個表面富強的社會,怎樣由盛轉衰,終於亡國。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約訓道篇(傳道書)是公元前第三世紀的作品。在字面上消極色彩很濃,與舊約堅決入世的傳統好似不符。經過許久的爭執,在公元後一百年左右才確定其聖經地位(與公元七十年猶太戰爭之慘痛經驗可能有關)。新約不引用這篇作品,該想到那種消極氣氛,對新約推展的積極精神沒有什麼正面意義。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味(大衛)與撒羅滿(所羅門)當國王時,無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是猶太人最輝煌的時期。撒羅滿的兒子繼位後,因不得民心,國土分裂為二,時在公前九百餘年。南國猶大仍由達味的後裔掌權。北國稱以色列。

  歐瑟亞(何西阿)先知是北國人,在以色列由盛轉衰的時代,開始以先知(即在野的社會賢達)的姿態干預時局,大概是從公前七五0年到北國被亞述滅亡(公前七三一年)。從七四三年到亡國,北國先後換了六個國王,三個是被謀殺的,可見時局之混亂程度。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現代各國法律比較起來,舊約裡規定的死刑確實太多。就拿與性生活相關的來說,處死刑的罪有通姦,亂倫,強姦(若女方是已婚或訂婚的),賣淫(若是司祭的女兒);外再加上同性戀和獸姦(肋二十;申二十二)。有人可能想古人粗野,故須用重刑壓制,並喜好動用重刑。然而這套法律一直沿用到了耶穌時代,並且沒有任何先知(即猶太社會的思想家)反對這些死刑,連耶穌在內。故上述之想法可能不很正確。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同雕刻家,經過了長時間的磨練,體會,終於創造出絕佳的藝術品。瑪爾定夫婦也要等到他們生命的晚年,才完成一部永垂不朽的傑作。可是,德蘭在四歲半時,慈母便離世了。在這短短的四年半裡,媽媽的面容已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腦海中。她在《靈心小史》上寫道:

  「我思想的早熟,完全是好天主的殊恩,他將我童年的往事,清晰地刻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種種都還鮮明地擺在眼前,好似昨日的事,耶穌這樣作來,無疑是叫我知道他賞給我的是怎樣難得的好母親。」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庭裡進行的是靈魂與肉體雙重工作,產育一個自然生命算不得什麼,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培育天主的子女。教育:它是藝術的藝術;是最高貴,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它的使命是雕刻天主的肖像,不是用有形的物質材料,都用無形的「神質」。

  在瑪爾定夫人的通信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對孩子教育的關心與重視,在她的眼中,孩子不是供人解悶的玩物,也不是不知如何馴服的小動物,而是由造物主手中接受過來的託管品。需要服侍他的生活,照料他漸漸長大。她每次抱新生兒發出的禱詞,流露她的理想:「主!我將這小生命獻給你!寧願你快收他的靈魂,千萬不要任他喪亡。」看到了吧!她是想栽培真正的基督徒,訓練聖人哩!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