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古猶太社會,每七天有一天休息之制度,可能起源很早,與巴比倫之視每月初七、十四等日為凶日之習俗可能不無關係,但精神和動機完全不同。猶太人是個整合能力很強的民族;在與異族接觸時,好的觀點和習俗他們加以吸收,壞的則極力抵制或加以修正。他們對希臘文化的反應,便是個極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規定安息日最早的動機,大概是人道精神,為使奴僕有休息的機會,並與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經驗有關:「當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的,遵守安息日,奉為聖日。六天你當勞作,做你一切工作;第七天是上主你天主的安息日,你和你的子女,僕婢、牛驢,你所有的牲畜(現代該加上機器),以及住在你城內的外方人(特別是外籍勞工),都不應做任何工作,好使你的僕婢能如你一樣獲得安息。你應記得:你在埃及地也曾做過奴隸」(申五12;出二十8)。

在上面的話中,已經含有耶穌將要特意點明的原理:「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谷二27)。但是外表的規範,自然有形式化和僵化的趨勢,結果捨本逐末。法利塞人便是食古不化的典型道學家。在瑪加伯抗戰初期,有人在安息日遭到敵人攻擊時也不抵抗(加上二36)。

至於在什麼時代安息日成了教化日,使大眾有個自我反省檢討的機會,問題還不清楚。肋未紀說,在安息日「應召集聖會」(二十三3)。但這類活動普遍起來,可能是在流亡巴比倫時期,耶路撒冷不再是宗教活動之中心,各地開始建立經堂或集會所。在僑居地,經堂同時有同鄉會會所之功能。

在會堂的活動,主要是禱告和研讀聖經。在早期只研讀「梅瑟(摩西)五書」;後來加上了先知作品。先由一人朗讀原文,再譯成白話,最後大家自由發表心得和感想。如有客人在場,通常會請他講話,為有機會聽到新的論調。有的地方把梅瑟五書分為一百五十段,三年輪完一次;也有的地方一年讀完。

耶穌及其徒弟傳道時,常利用安息日之集會機會。後來基督徒的宗教活動,也採用了經堂的模式,只是加了一種激發人與上帝及彼此之感情的友誼聚餐,即天主教彌撒的後一都分,所謂「聖祭禮」;前一部分稱「聖道禮」,是為啟發對人生各問題之理解。

上述之「在職進修」,是猶太人和基督徒能使宗教信仰與實際生活打成一片的原因。但目前的實施方式卻有改進的必要。首先因為教會過去太重視正統,結果一般信徒沒有發言的機會。這點顯然不合新約精神。為了不與當時的社會風俗衝突,保祿只不准婦女發言(弟前二11),對其他人則無限制; 他只說發言的人數不可太多,也不可一個人出盡風頭:「那先說話的,就不應該再發言」(格前十四27)。

每人有發言的機會,不只能集思廣益,交換生活體驗,也使團體之成員能彼此認識,增進感情。為了補救上述之缺點,天主教目前正大力推行基層小型組織。其用意雖佳,但無形中增加了信徒一倍的負擔。而且不易使每一信徒除星期天外再參加一次活動。教會當局最惡劣的心態,就是絕不肯承認傳統的思想和制度中有不合福音精神的地方,認為權威比真理貴重。

此外無論神父或牧師,過去都沒有輪調的制度。但是每人的關切層面都有所偏執;而且強迫信徒幾十年的時間聽同一個聲調,也會久而生厭。不過這並不足以構成信徒不去教堂的藉口。縱然神父或牧師講得不好,仍能刺激信徒思考各種問題。

還有一個不易處理的問題。聖經是一部大書,收錄的是猶太人兩千來年之生活遭遇和反省。舊約佔四分之三左右的篇幅。聖經思想顯然有個演變過程,新約是成熟階段,第二世紀有些基督徒不接受舊約。這立場之動機或後果,是使福音成為希臘式的出世思想。耶穌是舊約之文化土壤培育出來的人物,只有在那個背景中才可理解。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不可忘記舊約只因為是新約的文化背景,對基督徒才有意義。因此,為教化信徒而研讀聖經時,新約與舊約之比重就成了後果嚴重又非常複雜的問題。保祿雖然說,舊約是「啟蒙師,領我們歸於基督」(迦三24),但與耶穌的精神還是有一段距離,猶太人信從耶穌的也是極少數。舊約的民族主義和排斥仇恨異己的心理很重;偏愛舊約的人,很難養成祥和大量的氣度。革新派信徒比天主教徒積極,但也比較容易狂熱偏激,多次表現的正是舊約中最壞的一面。(註:此文於民國80413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00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jungho 的頭像
    liujungho

    反抗者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