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02 Wed 2010 20:58
嬉遊湖上
- Jun 02 Wed 2010 20:50
場景與角色(聖經今看no.474)
各派基督徒都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這見解本身雖然不是毫無根據,但若把這觀念簡化,後果非常可怕。聖經實際是猶太民族一千餘年之遭遇及反省記錄,而不是某天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 「天書」。但是絕大部分信徒多少誤以為,聖經的每句話,都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絕對真理,可以脫離原來之文化演進脈絡而得其正解。目前基督徒派別對立,便是簡化僵化之天書或啟示觀念的後果,而且有的派別非常霸道,不可理喻。
- Jun 02 Wed 2010 20:42
福音的搖籃(聖經今看no.473)
猶太人是在巴比倫與埃及之一神論思想已經相當明確的時代開始形成的民族。他們能夠一直保持種族意識,是因為他們不向任何強勢文化無條件投降,以致完全被同化而失去種族意識;面對不同的文化,他們採取批判性的選擇態度。
- Jun 01 Tue 2010 08:09
聖經的視野(聖經今看no.472)
「我該怎樣」之道德意識,和「世界及我們該怎樣」之宗教意識,皆是生自願望,而不是生於「世界及我是怎樣」之實徵知識。然而願望假定對事實先有知覺;而且某個願望是否合理,也不能不顧事實而加以確定。耶穌以及全部聖經要傳授的,固然只是道德及宗教知識;但是根據道德及宗教意識與實徵知識之關係,大家也不可以太低估耶穌及舊約各聖經作者之實徵學識,特別是人文學識。
- May 31 Mon 2010 08:25
火車送行
- May 31 Mon 2010 08:19
事實與願望(聖經今看no.471)
耶穌能知道什麼?他不必知道什麼?這好似是個不切實際的問題;但是信徒及非信徒對耶穌的許多曲解,都是來自對這個問題未加檢討的預設立場。有兩個對立的偏執立場:一是先驗性思路,第二個是實徵思路。
先驗性思路是以上帝之全能全知為大前提。既然耶穌的使命是傳達上帝的意願,他也該是近乎全能全知的。信徒傾向拉緊耶穌與上帝的相似性,是很自然的心理現象。中庸也認為:負有傳達天命或天道之使命的聖人,讓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他的能力是直接得自上帝,是「生而知之」,不是「困而知之」。
- May 31 Mon 2010 08:11
偏激或辯證(聖經今看no.470)
陳鼓應說:「耶穌的整個活動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在第二時期)他捲入了倨傲的激情中……而成為一個狂信者」(聖經批判,六二頁)。他又說:耶穌「不是站在這一個極端,便是站在另一個極端,很少居於中間的立場」(六三頁)。
- May 31 Mon 2010 08:06
天體或政體(聖經今看no.469)
新約前三篇福音有一組話題,所謂「世末言論」,經常遭到信徒及非信徒曲解和濫用。這組言論包括三層話題。第一層是關於任何時代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功過問題。第二層是關於隨時就能發生的全面性猶太戰爭。第三層是關於遠程的政局展望。
若望福音是在猶太戰爭結束後寫的,耶穌的相關警告已經沒有直接意義,上述三層話題幾乎全部沒有採用,而另外寫成了一篇「專論」,即新約的最後一篇作品「默示錄」,新教譯為「啟示錄」。
「究竟誰是那忠信聰明的僕人?……如果那惡僕心裡說:我主人必要遲延(歸來),於是開始拷打自己的同伴……正在他不期待的日子……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到,剷除他」(瑪二十四45等)。這比喻針對的主要是社會和教會的領導階級,但也可以用於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點支配他人的能力。上帝結算功過這一關,誰也不知道何時輪到自己。
- May 27 Thu 2010 08:54
晉鐸後 (1957年)
- May 27 Thu 2010 08:50
若翰與厄里亞(聖經今看no.466)
勒南說:「人,當他剛剛異於禽獸時,便是有宗教性的:他在大自然裡發現了超乎現實之物……幾千年來這種情感曾最奇特地迷失在謬誤裡……好像愛之本能,時而使一個最庸俗者崇高得超出自己,時而流為邪惡與殘忍一樣」。錯誤的宗教意識,不只像馬克斯說的,是「人民的鴉片」,也能產生極可怕的狂熱;歷史上有許多戰爭,與宗教意識不無關係。因而「這神聖的宗教性竟至長時期地被視為一個應從人類割去的毒瘡」(耶穌傳,一頁)。
人類一直夢想的健康宗教情懷,「終於找到一個無雙的人作詮釋者。他被世界公認為上帝之子;而這是很公正的:因為他使宗教所踏前的一步是別人所不能比擬的,也許永遠無人可以比擬」(十一頁)。「他的宗教將不斷地自新著」(二四六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