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為看清楚耶穌的真相,該分為三層問題進行探索。第一層問題是場景重建,其中包括古猶太人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再加上耶穌時代猶太社會混亂的政治和宗教之角力實況。第二層問題可稱為心理重建,即是根據人類之心理運作模式。設想在那樣的場景中,耶穌能有什麼感觸。第三層問題是人生觀之理念系統的重建,即是經過長期思考之後,對各種人生問題耶穌終於採取了什麼立場;後一問題主要該依重理念與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                                 

第一章    歷史文獻概況 

耶穌是古猶太社會之傳統文化的產兒;不知道古猶太人之文化演變過程,便不可能理解耶穌。古猶太人有一部大書,即「舊約聖經」,記錄的便是他們一千多年之遭遇和反省資料。包括歷史書、先知書、智慧文學。另有舊約外傳。)

關於耶穌及其第一代徒弟之生平和言論,絕大部分歷史資料是出自信徒的手筆,輯集而成為「新約聖經」。但也有些資訊是出自非信徒的手筆。這些非信徒資訊雖然簡短,卻足以證明耶穌絕對不是個虛構的神話人物。(如離耶穌年代最近的猶太古史。)

第二章    曠野裡的吶喊 

按四篇福音或耶穌傳之記述,耶穌與洗者若翰(約翰)公開露面干預時局的行動都太突如其來,讀者不易進入情況。對當時的人這可能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對另一個社會及另一個時代的人,那就好似是一個世局情勢迷宮,無法掌握方向,不易看清他們的意圖。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這裡先分析若翰之立場和思想背景。 

第三章    兩種救世者  

研究死海文獻的學者都知道,厄色尼人主張有兩個或兩種代天行道的默西亞,一是「亞郎(亞倫)的默西亞」,一是「以色列的默西亞」;換句話說,一個默西亞的資格或職務是大司祭,另一個默西亞是國王。

第四章    新酒與舊酒囊 

死海文獻未出土前的近代自由主義派歷史家,多把耶穌看為厄色尼派之繼承人,固然是因為他們那時代還不知道這個宗派對外保密的政治企圖,但也是因為他們誤以為他們所知道的基督教義和教會組織方式,特別是獨身修行團體之組織和運作方式,就是新約資料的正確詮釋和反映。

第五章    福音的搖籃

耶穌為什麼是出自加里肋亞省,而不是出自猶大省或耶路撒冷呢?以註解章句或「訓詁」為主的聖經學家,不會關心這個問題。耶路撒冷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曾說:「難道你(派去捉拿耶穌的差役)也是出自加里肋亞嗎?你去查考,你就能知道: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七52)。

第六章    傳道之初   

四篇福音給讀者的粗略印象,是耶穌在三十歲以前,毫無關心時局的表示和行動,某天突然決定干預時局。而這個對時局袖手旁觀不動聲色的人,又一直沒有結婚。這是很不自然的現象,該根據新約字裡行間的線索和其他方面的資訊,把這塊空白填補起來。  

第七章    孤臣孽子

堅強意志之凝結,特別是那種對自己毫無利益可圖卻須付重大代價的志願,該假定背後有個強烈的衝擊和感受。感受深淺則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據說佛陀是因為一次離宮外出,看到民間疾苦,才決定出家,尋求解除人生痛苦之道。我們無法追究是什麼事故使孔子志於學,但是公元六年猶達在加里肋亞省發動的革命戰爭,對耶穌反戰爭反種族仇恨之志願的形成該有很大的作用。                               

第八章    末代王孫

耶穌不可能是在決定公開傳道時才收集有關政局演變的資訊。而一個加里肋亞省的平民,原來就關心猶大省二十多年前的政治事件也不很自然。如果假定耶穌確實是一出生就被政治當局追殺的達味之末代王孫,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根據福音裡的點點滴滴,可以知道耶穌的母親不是個膽小怕事的女人;她曾東奔西走,不是像以前中國農村的婦女那樣,一生的活動空間只不過是方圓十公里的範圍。然而身為母親,她該是希望兒子不被捲入政治糾紛,對政治鬥爭她該是感到深惡痛絕。她教給耶穌保護自己的第一招是:不可以引起外人注意。

第九章    行為動機總論

按瑪竇和路加的記述,耶穌接受了若翰的洗禮之後,曾在曠野四十天,並受到魔鬼的考驗。

許多信徒可能認為,這是發生在客觀物理世界的事情,耶穌真的曾四十晝夜不吃不喝,魔鬼真的曾把耶穌放在聖殿頂上和高山上。這種假設至少毫無必要。在聖經裡,「四十」多次有象徵意義,指準備或考驗時期;這故事既影射猶太人逃脫埃及之奴役後在西乃沙漠四十年的考驗,也影射創世紀第三章原祖受考驗的故事,三處前後呼應。認為這是耶穌專有的誘惑之學者也是只懂死字面意義。             

第十章    人際關係 

耶穌受誘惑之故事把人類行為動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為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後兩種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態度。第二種動機是為滿足被他人重視和關注之感情上的需要,在不正當情況便是虛榮心及表演狂等;第三種動機是支配他人的權力欲或虛待狂等。   

第十一章  他人的權益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和先知(指全部舊約);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五17等)。

這是為說明新約與舊約之繼往開來的傳承關係。所謂「成全」舊約,用平實的話說,便是基督徒的表現,該超越以嚴格奉公守法自豪的傳統道學家、經師和法利塞人的表現。但這不是指基督徒比他們更重視法律條文的字面意義,而是比他們更重視他人的權益。

第十二章  兩性責任     

人類絕大部份的糾紛,都是食與色兩個問題引發出來的:一是財物之爭,一是男女之爭。瑪竇福音第五章把男女關係列為人際責任三組問題中的一組,分為婚外關係和夫妻關係兩項問題。不可忘記,這裡仍是以尊重他人之正當權益為思考重心,跟討論其他兩組問題時的立場一樣,而不是從修養之觀點立論。

第十三章  遭遇與作為

瑪竇的山中講詞有兩個結論,一是針對個體,一是針對社會。「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到那一天有許多人要向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因你的名說過預言……行過許多奇蹟嗎?那時我必要向他們聲明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罷!」(瑪七21等;路十三26等)。只對天主有感情,甚而事業有成,當過教宗,若不關心並尊重他人的正當權益和需要,皆是虛有其表的信徒,無功德可言。

山中講詞的第二段結論是針對社會:「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盤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昧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得很慘」(瑪七24等)。此處房屋指社會。只求改變社會架構,而不改變處世為人的心態,便是在沙土上建造房屋。人的心田是基礎,政治等是上層建築。

第十四章  家庭倫理 

重視孝道的國人最難接受的,是新約裡關於家庭倫理的某些言論。例如耶穌這段話;「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而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十四26)。   

第十五章  溝通與合作

耶穌曾說:「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五37)。但是他也曾說:「你們要機警如同蛇(不可直來直往),單純如同鴿子(不掩掩藏藏)」(瑪十16)。前者是與外人交往之道,後者是對有合作責任者該有的態度。耶穌說的:「不要把聖物給狗……」,也是針對不相關的外人(瑪七6等)。 

第十六章  比喻與聯想

在耶穌的言論中,有許多言近指遠的比喻。有人主張,耶穌講話用比喻,是因為精神界的事理無法用平實語言說清。如果這見解正確,則後人也不可能用平實語言解釋這些比喻。其實耶穌用比喻的動機不只有一種。有時是為使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一千次「天主是慈悲的」,也不如「浪子回頭」故事留下的印象深刻。(路十五11等)。但是很重要的一個動機,他是為使敵人不易抓到他的把柄。   

第十七章  群體與個體

表面看來,這兩個比喻好似沒有什麼驚人的地方,但實際卻是一套全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之原理的宣告,也是新約精神與舊約精神的根本差別之所在。這是「每人皆是天父子女」信念的另一種表陳方式,牽動的問題極廣。傳統詮釋大都認為這兩故事針對的是人的精神利益,或說靈魂在天父眼中的價值,「喪亡」是指犯罪或下地獄。但耶穌要表明和爭取的,乃是個體之現實權益,或說個體的生存權利,不可以使個體成為群體或大多數之奴隸和工具。

第十八章  精神與身體   

第十九章  智者利仁                              

第二十章  教化與選拔   

第廿一章  疑懼與和解

第廿二章  身後賞罰     

第廿三章  功過計算                              

第廿四章  世末言論     

第廿五章  蛇行謀略                              

第廿六章  殉道或自殺   

第廿七章  政客嘴臉                              

第廿八章  信仰與奇蹟   

第廿九章  大同之路

後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