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曾問他的徒弟們說:「你們說我是誰?」(瑪十六15)。自那時到現在,已有不計其數的人,以言論或以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從新約聖經的各位作者,到近代的無神論者,凡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背後的動機都是道德關懷;或說是因為自己抱定某種人生觀立場,才認為耶穌是這樣或那樣的人,其他理由多為藉口和手段。甚而有人為了推翻以耶穌名義形成的西方傳統道德觀立場,而主張根本不曾有耶穌這號人物,新約只是一篇神話故事。

    近代討論相關問題的聖經學家,習慣把各種見解分為兩大類別,即論點是歷史上的耶穌,或是信仰中的基督(即救世者)。但真實的耶穌只能有一個。本書的目的,不是檢閱歷代學者的見解,而是要把大家不夠重視的思考方向和問題層面突顯出來,使耶穌之畫像的輪廓更為明確可靠。關心耶穌問題的人,可以不接受本書的解讀,但不可以不知道書中提出的問題。無論這書有多少弱點,但內容絕對是一個知道外國人在說什麼的中國人想說的話。

    為看清楚耶穌的真相,該分為三層問題進行探索。第一層問題是場景重建,其中包括古猶太人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再加上耶穌時代猶太社會混亂的政治和宗教之角力實況。第二層問題可稱為心理重建,即是根據人類之心理運作模式。設想在那樣的場景中,耶穌能有什麼感觸。第三層問題是人生觀之理念系統的重建,即是經過長期思考之後,對各種人生問題耶穌終於採取了什麼立場;後一問題主要該依重理念與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

    許多人對各種問題的見解,可能有不合理的預設立場。在信徒方面,許多人會不知不覺地拿天主的全能全知當大前提。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任何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可能的,甚而是必然的,反而是清理耶穌之真相的心理障礙,為培養正確信仰也沒有益處。

    基督徒該知道,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以聖經之宗教信仰中的歷史意識最為強烈。在新約裡,多次提到「時機」這兩個字。這是個歷史概念。你可以相信耶穌一生的命運是有天意的。但是這種天意,只有在客觀實際的場景中才能看清,才能知道是什麼感受激發了耶穌的反應和行動。若沒有適當的文化土壤,神童莫札特絕對寫不出那些使人百聽不厭的樂章。

    非基督徒及無神論者面對耶穌之問題時,同樣能有不合理的預設立場。無神論者傾向壓縮人類之能力範圍,認為只有合於自然科學者才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惜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科學專家,他們對人類的各種心理及精神現象,所知更是非常有限。

    希望信徒和非信徒讀者都能放鬆心情,重新審視一次有關耶穌的各層問題,查對一次相關資訊,看一下只用冷靜理性能夠確定什麼,能夠確定到什麼程度。在這個檢討過程中,讀者對自己也能多一層認知;因為人在評論他人時,必然同時也是自我披露,即是使自己下意識中的模糊是非標準,浮現到顯意識層面。法文「認識」這個動詞非常有趣,原意是指「一起出生」(con+naitre)。在認知活動中,自我與客體確實是同時浮現於顯意識,是互相對質,互相反映。如果你怕照鏡子,則顯示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 

[目錄]   [進入內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