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裡的正統先知中,以厄里亞(以利亞)的性格最為激烈;但他仍能自我約束,尊重政治與宗教互不干預的原則。他的名字意為「雅威(耶和華)是上帝」,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的使命是捍衛正統的一神論宗教。

他在猶太人歷史上的出現和消失都很奇特,再加上他名字的象徵意義,可能有人想他根本不是真實歷史人物,而是先知人物的類型。無論如何,他對後代的先知確實有典範意義。他奉守的政教互不干預原則,對現代的學術自由與政治之關係,也有參考價值。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古猶太社會,先知是個極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和文化現象。聖經的一般讀者,很容易只注意某些先知的怪異心理和作風,而看不出他們代表的深層意義。若要把聖經提到的先知人物都包括在內,可以說他們是藝文(包括音樂)人員。若只看他們對聖經思想之發展的作用,則可用聖經最早用的名稱,說他們是「有見識者」(seer)。按這意義,不只正式的先知書(等於言論集),全部舊約都是他們的精神遺產。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新約提到的人物中,迷惑後世基督徒最嚴重的是洗者若翰(約翰)。他好似不只比耶穌的徒弟們偉大,也誤導了信徒對耶穌之精神的領悟。這項誤會是時局造成的;說得更清楚一點,是因為若翰派在民間勢力極大,又十分粗野霸道,耶穌不能公開與他們對立。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蘇魯支語錄》中,尼采主張精神須經歷三次變化,才能達到成熟境界:「我為你們陳述精神的三種變遷: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化為獅子,獅子怎樣變為嬰孩」(卷一第一節)。但他接下去說的不是「如何變」,而是「是怎樣」。此外,後人對他的獅子精神最感興趣,無人重視駱駝和嬰孩精神。對志在當人類導師的尼采來說,這是個很可悲的結果。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托邦式的想像在意識中出現是自然的,不必刻意尋求或製造。奇蹟以及馬克思的飛躍概念,只指出理想社會有實現之可能性。希望則是在客觀可能性之理念外,再加上意志作用而產生的心情,使人此時此地之行動,多少配合未來之理想遠景。

新約裡之奇蹟本身,就是指向天國或理想社會之實現的。某次群眾議論說:「默西亞 (救世者)來時,難道會行比這人更多的奇蹟嗎?」(若七31)。耶穌確實也要利用奇蹟,證明他就是舊約企望來改造社會的那一位。洗者若翰派徒弟問他是不是默西亞,他不正面回答,只指出他行的奇蹟,正是依撒意亞先知之預言的實現:「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瑪十一;依三十五5)。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學術界都知道,馬克思主義裡有許多聖經的觀念。新馬克思派布洛赫一生的研究,就是要重新分析這些觀念的價值。他的弱點在於仍未發覺,這些觀念離開了聖經母體或上下文,不可能有建設功能,而且正是西方所有之社會災難的根源 (參看「走向十字架的真理」下冊最後一章,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基督徒和馬克思信徒都嚮往一個絕對合理想的社會。奇蹟是現實客觀情況與理想境界之間的橋梁,是中介觀念,使人看出世界是能改變的。

奇蹟就是新鮮現象。這類現象時常可見。但人是有理性的,在有條理規律的地方才有安全感,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理性主義的極限是機械論和定數論。「定命論」是有宗教色彩的字眼。由於近兩世紀科學的快速發展,至少在理論範圍,機械論的傾向更加普遍。論到正派宗教問題,有人便搬出科學的招牌,斷言奇蹟絕不可能;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都又迷於妖魔鬼怪或風水算命等推諉責任的精神鴉片。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實際表現來看,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差別,在於人能自我超越。其他動物完全生活在範圍很小的現實中,人則為各種願望而忙碌。沙特認為人之為人,在於人性結構中的「企然」,而不在於其「本然」。人格類別也繫於每人心中為主的企然。故存在哲學也特別重視人生抉擇。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約的人生最高指導原則是恩愛,為使這原則發揮正確作用,須有兩個互相牽制又相輔相成的原理協助,姑名之為中和與中庸原理。這兩個名詞是出自「中庸」一書,但這裡講的不必與那裡完全相同。此外卡繆講的「全體性」與「個體性」,尼采的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柏格森的開明道德與封閉道德,都與這裡的問題相關。

中庸原理是把社會整體之需要視為優先或唯一關切層面的價值觀。按這觀點,個體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社會之材料、工具或齒輪;他的行動是否合理,在於是否合於全體之利益。因此中庸也就等於「中用」;這原理離不開社會功利觀點。螞蟻和蜜蜂是這種群體生活的理想模式,最合墨子「尚同」,及荀子「以類行雜,以一行萬」之想望,這原理有走向極權和專制的趨勢,而個體淪為奴隸。新約批判的禮法意識形態便是這類現象。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薇依是生活在法國,不可能不知道耶穌是誰。然而為能發覺自己「生來就是基督徒」,她卻在痛苦孤獨中摸索了很久。這是因為教會在耶穌的容貌上蒙蓋了一層面紗;尼采說教會是壓在耶穌墳墓上的大石,阻止他復活。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女之間除了有形可見的生理差別外,還有一層更深更神秘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差別。我國古代哲學說一個代表天,一個代表地;一個代表陰,一個代表陽。現在大家常說,女人重感情,男人重理性。此外還可以說,男人對抽象和普遍性比較敏感,女人對具體和瑣碎的事比較敏感。因了這種先天的傾向,可以說男人和女人所體認到的客體世界都是片面的,該彼此補充,彼此修正。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