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對另一個人時,該把對方看為「你」,而不是沒有發言資格的「他」或「她」,更不可使對方變成「它」,變成可以任意支配的物件。此外,聖經的宗教精神,又要求人在「你」的背後,看到一個「超然的你」,即是看到天主。人與任何人的關係,同時也是他與天主的關係。新約說的「心裡潔淨的人要看見天主」,是指以天主的眼睛看萬物,並以天主的心愛萬物的人(瑪五8)。你對任何人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是對耶穌做的,即對「天主子」做的,因為每人都是天父的子女(瑪二十五,公審判)。
聖經敬奉的天主,是隨時轉換角色的天主。聖經設想天主與人類的關係,主要有三種方式;這在創前十一的故事中都有所影射。大家最常提到的是盟約關係,及父子關係。至於聖經把天主與人類的關係,比為夫妻關係,是個非常大膽及不可思議的比擬,得另外討論。但是為培養健康平衡的人格,這三種設想方式都該保存,並該有同等價值。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第一章給人類戲劇設計了一個大舞台;第二章又按猶太人之民族史模式,設計了一個小舞台,即是樂園。接下來的問題是角色分配。作者先介紹男人和女人兩個角色。創前十一那些故事難懂的原因之一,是作者要用很短的篇幅,說明太多的主張,因而話題轉換太快,太突然,讀者的心理一時轉不過來。
例如創一已經說了,「造了一男一女」;在五2又重複了一次這話,可見作者非常重視這項主張。原文用的字眼是指一般動物之公母,本身就有論證之功能。這是為反對希臘海希奥德之神話的主張,即認為世界上原來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既然一般動物皆有公有母,人類何獨不然?但是為何第二章再說一次造男人和女人的事情呢?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第一章,給人類設計了一個大舞台;在第二章,聖經作者又按猶太人之民族史模式,設計了一個小舞台,即是樂園。為能看出樂園與福地之關係,除了猶太人之歷史遭遇外,主要是分析樂園之設備,及其地理位置。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之後,教會與學術界之間便開始爭論不休,至今尚未完全休兵,但受害的卻是聖經之宗教信仰。固然有許多人濫用進化觀念攻擊聖經;但這該怪信徒製造了被攻擊的把柄。把問題簡化可以這樣說:信徒過去只從創世紀第一章的思考角度看進化問題,而沒有把第二章之思考角度盤算在內。
聖經作者為了強調天主與萬物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在第一章故意避開「材料」問題及「過程」問題。但是在第二章,為了說明天主對人類有多好,作者利用的思考角度不再是「因果關係」,而是「目的關係」,並在創造亞當及厄娃時,引入了「過程」問題,「材料」影響東西之品質問題也有所處理。但是有「過程」,便有「演變」之思考空間,無論過程是長或短。聖經在此用字當然非常簡短,因為聖經關心的不是自然科學問題,而是「人該怎樣」的道德問題。利用聖經支持或反對任何科學及技術層面的主張,都有濫用聖經的危險。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縱然是生活在數萬年前的人類,只要他注意過太陽和月亮之出沒現象,就會知道光與光源的關係。但是太陽和月亮等是在第四天才創造的。此外,創一作者寧願破壞把有形世界分為六大類放在六天之格局,為能把光列為一個創造項目,可見他非常重視造光的問題。所以第一天造光,不可能是因了純現象層面或純物理學層面的理由。這類詮釋不值得討論。
為把問題簡化可以先這樣假設:第一天造的光是為回應希臘神話及希臘哲學所呈現的問題。創一作者是要表明:天主不只是萬物之存在的唯一根源,他也是萬物之事理的唯一根源。為能看出光與萬物之事理的象徵或聯想關係,我們得先討論哲學問題,從聖經之相關思想發展的最後狀態說起,同時也與中國古代哲學之主張比對。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聖經學家大致都承認:創世紀第一章把創造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在「六天」,是為配合並支持社會上早就有的安息日制度。因此第二章前三節,該算是第一章之結論:「這樣,天地和天地間的一切點綴都完成了。至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天主祝福了第七天,定為聖日,因為這一天,天主停止了他所行的一切創造工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適說:「孔子的『學』只是讀書,只是文字上傳授來的學問。所以他的弟子中那幾個有豪氣的,都不滿意於這種學說(學問?)。那最爽快的子路駁孔子道: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五章,商務)。
梁啟超的見解似乎正好相反:「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孔子就舉了一位顏回,還說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我們在易經、論語、莊子裡,看好幾條講顏回的,就找不出他的好讀書的痕跡。他做的學問是屢空,是心齋,是克己復禮,是不改其樂,是不遷怒不貳過……都與讀書無關。若說學只是讀書,難道顏回死了,那三千弟子都是束書不觀的人嗎?孔子卻怎說未聞好學者呢?」(孔子,第三節)。
胡梁二人各有所見,但皆是一管之見,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子所說的「學」,確實不是「只指讀書」,不是為了求知而求知,而是為了知道該怎樣處世為人,為了實踐「德行」,故要求學生在可能範圍內「即學即行」。但是讀書是求知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否則不能得到古人之生活體驗,不能有文化之傳承,更談不上「繼往開來」。停留在原始狀態的族群,都是不會用文字記錄祖先之經驗的部落。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和中庸主張,為能使一個有意識的行動合於道德之要求,該同時動用三種能力,即「知、仁、勇」三達德。為使一個行動正確合理,第一個必備條件是正確知識。如果你不知道眼前這種東西有毒,好心好意給他人食用,很可能害了他的小命。故孔子說:「知者利仁」(里仁)。但是如果你知道這東西有毒,你是否認為該用來害死他人,這種決定則看你有沒有仁心。故孔子又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此處之「言」等於學問。學問可用來為善,也可用來害人。有學問的人未必有德。莊子說:「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徐無鬼)。
人在初生時,意識是一片空白。在與客體世界接觸的過程中,人逐漸知道客體世界的運作方式,同時也體驗出自己有何願望,有何行動能力。所以人所需要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客體世界是怎樣的知識,一是自己是怎樣的知識。但是為能產生行動,還得加上另一種知識,即世界和人「該怎樣」的知識。因為行動是意願之產物,沒有願望不可能有行動。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初步分類
「道德」兩字經常連用。道之意義比較易懂,原指道路,轉用而指行動方式。「行於萬物者,道也」(莊子,天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漁夫)。中庸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又說「率(引導)性之謂(人)道」。雖然莊子也說:「道,理也」(繕性),但是按後來形成的用字習慣,理是指東西之靜態結構方式,原指玉石之紋路。但是東西之結構方式,對其行動方式必然有限定作用,故大家常把「道理」兩字連用。
「德」字之意義比較不易界定。但若理解為行動能力及行動之效果,或說指性能,則不難想通古書裡許多用這個字的方式。德者,得也,是先天或後天得到的能力。正如道可分天道與人道,德也可以分為天德與人為層次之德。「物得以生謂之德」;這是指天德(莊子,天地)。下面只討論人為層次之德。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