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鐸紀念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視孝道的國人最難接受的,是新約裡關於家庭倫理的某些言論。例如耶穌這段話;「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而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十四26)。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句沒有上下文的話不易得其正解。你碰巧聽到你認識的一個人說:「我愛你」,但沒有看到那個你是什麼人,這話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想像空間,可能造成嚴重誤會。在條目性的文章中,各項目彼此之間有限定作用,等於上下文 ;為得其正解,你該知道共分為幾項,以及項目是按什麼原則區分和排列的。瑪竇福音第五章開頭那一段話(編註:山中聖訓裡的真福八端),顯然是條目性文章。學者至今提出的種種結構分析和解讀,理路都不夠明確,都未能使大家非接受不可,大家引用時仍在任意斷章取義,牽強附會。

        這段話該分為八個項目。這是根據詩歌裡常用的「總括筆法」(inclusion),即是在最後一句,重複第一句的全句或半句。這裡重複的半句是:「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3及10)。此外,其餘六項的「因為」,都是與各該事項相關的幸福;「天國」則是一切幸福之總稱。所以第十一等節是第十節之補充說明,不另外構成一個項目。接受這種主張的人較多,故常稱這段話為「真福八端」。

        八個項目是按什麼原則區分的呢?又是按什麼原則排列的呢?請先看最容易理解的最後兩項;那是針對人與社會的關係:「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被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9及10)。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絕大部份的糾紛,都是食與色兩個問題引發出來的:一是財物之爭,一是男女之爭。瑪竇福音第五章把男女關係列為人際責任三組問題中的一組,分為婚外關係和夫妻關係兩項問題。不可忘記,這裡仍是以尊重他人之正當權益為思考重心,跟討論其他兩組問題時的立場一樣,而不是從修養之觀點立論。

        「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裡,為你更好。若是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來……」(瑪五27等)。

        這裡顯然也有誇張語氣,表陳技巧也與尊重他人之生命身體問題時一樣,即不正面討論最嚴重的情況。但耶穌不再用司法術語,而改用來世處罰強調其嚴重程度,可能因為他不認同舊約裡規定的相關處罰。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思考角度

     我國思想家開始從個體覺悟及個體責任的角度思考人生問題之後,人性原來是善或是惡的問題,很快便成了大家爭執不休的話題,至今仍無定論。性即是指性能。一個東西的性能是好或壞,要看目的而定。但目的不是純科學問題;純科學只回答東西「是怎樣」的問題。目的和「該怎樣」則是道德和心理學問題,是為了實現一種尚未成為事實的局面。

     人性善惡之所以成為問題,固然是因為人有科學性的認知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人有超越現狀的願望。如果人只是有觀看能力的眼睛,而世界是靜止的,則人不可能有「人該怎樣」的問題。老莊的自然無為主義強調該排除目的性企圖,「無為而無不為」,人自然是怎樣,怎樣就對,怎樣就好。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里斯多德派哲學主張,有些性質是任何實際存在的東西必然同時備有的,稱為「超然性質」(transcendent);大家最常提到的有真、善、美。任何實際存在的東西,必然就真,必然就善,而且沒有程度上的差別:一棵樹之為樹,及一條狗之為狗,其真實程度是一樣的。這是從東西本身之角度看東西。

        老莊的自然無為主義所堅持的思考角度,正是不可以用一個東西以外的標準,評量這個東西;不可用狗之為狗的標準評量樹,因了樹不能走路而認定樹不真不善。只能飛幾尺高的昆蟲,不必羨慕一飛就多少萬里的大鵬(逍遙遊)。身體殘障的人,也不必羨慕四肢健全的人;只要他能完全接受自己,便能活得有尊嚴和自信,自樂其樂:「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殘障者該接受這個事實,怨天尤人改變不了殘障之事實。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時間順序及因果關係

      老莊的自然主義最關心宇宙之根源和運轉規律問題,他們收集了許多相關討論。但是莊子和列子收集的各種見解,並不是作者已經選好、並認為是唯一可取可靠的見解;這該由讀者再度加工,選取比較可取的,並該分清某個主張針對的是那個層次的問題。為正確理解老子,也得分清問題層次和思考角度。

     在討論宇宙根源時,必然會想到這個問題:「古初有物乎?」夏革回答商湯說:「古初無物今惡(怎能)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列子,湯問)。按莊子所記,冉求曾向孔子提出類似的問題:「未有天地可知邪?」孔子答說;「可!古猶今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知北遊)。

     兩個問題針對的都是時間順序觀點,兩處答案都傾向主張有形世界是永遠循環的。但這裡又可以提出另一種思考角度:有形的萬物似乎都是相接替的,此生彼滅,此滅彼生;但是在變化不居的現象背後或下面,是否有一層不變不化的東西在呢?兩處都說該有。所以孔子接著說:「不以生生(後一生字為動詞)死,不以死死(第二個死字為動詞)生。死生有待(依賴)邪?皆有所一體」。死不是生所生的,生也不是死所生的;生與死之變化皆得依賴其底盤「一體」。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20688.JPG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瑪竇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這組言論,一般稱為山中講詞或山中聖訓。第六及第七章,是按耶穌受誘惑故事指出之人生三種動機,各提出了三項教訓;這已在前面討論。第七章結尾有兩段總結論,留在以後討論。第五章前兩段話可視為山中講詞的緒論。第一大段,所謂「真福八端」,問題比較複雜,留待另外分析。第二段話的精神與總結論前後呼應,在以後一起討論。第三段話等於是隨後提出的六項問題之緒論。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和先知(指全部舊約);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五17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受誘惑之故事把人類行為動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為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後兩種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態度。第二種動機是為滿足被他人重視和關注之感情上的需要,在不正當情況便是虛榮心及表演狂等;第三種動機是支配他人的權力欲或虛待狂等。請看耶穌受的第二項考驗:

        「那時,魔鬼引他(耶穌)到了聖城(耶路撒冷),把他立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他(天主)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也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瑪四5等)。

        耶路撒冷的聖殿,建築巍峨,是猶太人的宗教中心,每天來此敬拜天主的人不計其數。現在有個人突然從聖殿的最高處落到廣場上,又毫髮無傷,立刻便成為明星,受到熱烈的掌聲。這與各種表演明星和政治明星在盛大場合受重視關注之感受是一樣的。而虛榮心與表演狂是同義名詞,是為滿足同一種心理上的需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