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之後,教會與學術界之間便開始爭論不休,至今尚未完全休兵,但受害的卻是聖經之宗教信仰。固然有許多人濫用進化觀念攻擊聖經;但這該怪信徒製造了被攻擊的把柄。把問題簡化可以這樣說:信徒過去只從創世紀第一章的思考角度看進化問題,而沒有把第二章之思考角度盤算在內。

        聖經作者為了強調天主與萬物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在第一章故意避開「材料」問題及「過程」問題。但是在第二章,為了說明天主對人類有多好,作者利用的思考角度不再是「因果關係」,而是「目的關係」,並在創造亞當及厄娃時,引入了「過程」問題,「材料」影響東西之品質問題也有所處理。但是有「過程」,便有「演變」之思考空間,無論過程是長或短。聖經在此用字當然非常簡短,因為聖經關心的不是自然科學問題,而是「人該怎樣」的道德問題。利用聖經支持或反對任何科學及技術層面的主張,都有濫用聖經的危險。

        聖經不否認但也不重視宇宙論及生物學方面的進化現象,只重視人類歷史之進化問題。在古代各民族中,猶太人之歷史進化意識是最強烈的。從他們最早的文化祖先亞伯郎(創十二3),經過在埃及當奴隸及流亡巴比倫事件,他們一直盼望明天較好,認為人類的黃金時代是在未來。猶太人是一直生活在希望中的民族。保祿解釋肉身復活時,利用「種子」及「蛻變」,主張東西該先有不完美的,然後才有完美的,也是一種進化論(格前十五35等)。

        聖經保存了許多不同的聲音,許多角度的思考,任何問題,都有繼續思考討論的空間。但是大家在運用聖經時,有極嚴重的「短線政治操作」的現象,只重視能立即產生效果的章節。例如在傳統的神修學及訓導中,經常批評「驕傲」,即下級不服從上級及不服從天主之心態。難道聖經沒有批評濫用管理權及領導權的「權力欲」嗎?新約則把權力欲視為最大的罪惡,是魔鬼的化身,是要自己當最高和絕對的權威,是直接侵犯天主的權力(見耶穌的第三個誘惑)。在極權社會,批評權力當然非常危險。但是只有當權者及歌功頌德的聲音,沒有在野者的聲音,就難免使濫用權力和權威的現象到處氾濫。

        在各派基督徒的訓導策略中另一種短線操作現象,是許多神父牧師不願花費心力,講解不易理解的問題,及信徒不喜歡聽的話題。大眾不喜歡思考是事實。但是教會花費那麼多人力和財力,難道只是為培養跟在羊群後面跑的人嗎?其實無論多難懂的問題,只要是說多了想久了,大多數人都能摸索到一些門道出來。有些問題縱然對自己之人格培育沒有關係,但若不知道,至少使他不易與圈外人溝通。新教信徒把天主教說成「聖母教」的短線操作,也使雙方不易溝通。只會用圈內形成的「行話」,除了不易與外人溝通外,他自己對相關問題理解到什麼程度,也值得懷疑。

        在創世紀第二章,作者要利用「材料」觀念,說明男女平等之主張。但是材料影響東西之品質,故一開頭,他先給材料提出了一個超級保證說:「這是創造天地的來歷」(二4。前三節該算第一章)。

        在原文中,「來歷」這個名詞,與後面每個族譜開頭用的「族譜」兩字是同一個名詞(toledoth,generation,,生育繁殖)。把話說白一點,這句話等於是:「天地是天主生的」。但按哲學術語,這是「泛神論」思想。教會一直排斥泛神論及「靜寂主義」(quietism)是有道理的。這類主張,自然傾向把「人該怎樣」之積極道德使命淡化,而認為人自然是怎樣,怎樣就好,怎樣就對。這也是在第一章連造人時,作者也不肯用「生殖」之字眼的原因。在人「是怎樣」與「該怎樣」之間,該有一點距離和張力。

        人生哲學該回答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個是該怎樣安身或對待自己;第二個是該怎樣立命或對待他人。關於安身問題,新約除了強調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外,又主張為能進入天國,人該變成小孩(若三;路十五17)。這不是因為小孩無知,而是因為小孩最能接受自己,還沒有人格分裂的現象。嬰兒會害怕,但不會害羞,不會感覺自己不該是那個樣子。

        先無條件接受自己,也是該怎樣立命或對待他人的依據。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不合理,你對待他人的方式不可能合理。新約強調的「愛人如己」之命令,指的不是愛情之強烈程度,而是愛之方式,即不可用雙重標準。

        很巧,抱自然主義的老子和莊子,也用小孩及嬰兒之比喻。莊子記述孔子解釋「內直外曲」之主張的話說:「內(心)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皇帝)之與己皆天之所子(所生的),而獨以己言(及己行)蘄乎(在乎)而(他)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是者,人謂之童子」。至於「外曲」,即是「與人為徒者……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其中也包括與古人為徒(人間世)。

        無論如何,人是世界上的後來者;他不得不先無條件地接受這個世界和自己,然後才能確定:我可以積極做點什麼?莊子有一章,專門說明殘障人士怎樣能有自信和自尊,並受到居高位者的尊重,很值得玩味(充德符)。抱社會功利主義的墨子和荀子,難免會認為:這類人是社會的累贅。不知道老莊之自然主義的思考方式,也很難真正理解孟子的性善學說。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為確定人生方向,該有兩個止點或固定點:一是起點,一是終點。在生活平順的情況,為面對安身和立命兩層問題,信徒只要抱定「每人皆是天父的子女」之主張也就夠了。但是他若不知道這個主張是經過那些思考過程而確定的,不把根基放深一點,在心情非 常沮喪和遇上嚴重打擊時,誰也沒有把握不受到雜音的干擾,不迷失方向並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許多走到絕路的人,好似並沒有做過什麼重大的壞事,他的心為什麼會被混亂的聲音佔據了呢?

        為固定終點,聖經是用「肉身復活」之主張。這裡只討論起點問題。為不浪費心思首先該知道:大家的爭執點並不在於宇宙是否能夠追究還原到「一」,而在於該怎樣設想那個最初的「一」。其實無論那一派哲學,都設法追究到「一」。為證明天主之存在,莊子之「知北游」及列子之「湯問」裡提出的思考方式,很有參考價值。

        最初的那個「一」,老子稱為「自然(而然者)」;他也提到「無極」。易經稱之為「太極」,即最高點。周溓溪的太極圖把兩個理念合在一起說:「無極而(同時又是)太極……太極本無極也」;在太極之上不再有其他的極。亞里斯多德稱之為「不被推動的推動者」。新馬克斯派稱之為「絕對另一個」,即與我們直接知道的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新時代運動稱之為「沒有意識和意願的能量」……

        若問那個最初的東西是怎樣的呢?大家常提到的有唯心派及唯物派兩種答案。唯心派主張:那只是意識或理念,只是精神等等。但這就不易解釋大家所謂的「物質」是怎樣產生的。唯物論主張最初那種東西只是無意識的物質或盲目的能量,但不易解釋宇宙中的條理規律現象及目的現象。不過請注意:目的現象在生物界才開始明顯。總之,這兩種立場都不能解釋「進化」現象。若沒有當然目標,怎能確定變化是「進化」而不是「退化」呢?

        用中國哲學術語可以這樣說:唯物論主張最初的東西只是「氣」(能量);唯心論主張那只是「理」。但是聖經不接受這兩種立場,而主張天主同時是「氣」又是「理」的唯一根源。天主本身「必然是理含氣,氣含理」;其他受造物則是因了得到氣而成為這種或那種東西,是「緣起緣滅的東西」(contingent);天主則是「自然而然者」。

        這也正是「天主三位一體」之主張所堅持的立場。聖經裡所說的「聖神」或「聖靈」,原文用的字眼就是「氣息」(ruah,希臘文pneuma)。無論是只從氣的角度思考,或是只從理的角度思考,都不能使宇宙萬物成為一個「統一運作系統」,也不足以說明進化現象。

        此外,按嚴格的一神論之要求,不可假設在創造之前,在天主之外有其他東西存在。這樣的話,所謂「物質」原來是什麼呢?最合理的設想,恐怕該說那是天主之氣息的凝結物。天主的氣息或力氣按各種不同的理或方式凝結起來,便成為各種不同的東西。沒有任何功能的「純物質」是不可想像思議的東西。

        創世紀第一章開頭的話,表面不合上述之要求。造光是把天主之智慧外在化和客體化,也不合上述之要求。但是聖經是大眾化讀物,不是只給專家看的。用人的行動方式,說明天主的行動方式,比較容易理解。任何人寫文章,也無法兼顧精確及大眾的理解能力,否則便得像莊子說的「知者無言」;因為只要一講話,就不可能絕對精確。在沒有造太陽和月亮之前,怎麼可以用「早上」和「晚上」呢?但這不是作者的思想錯亂,而是說話或寫文章時無法避免的「提前借用」。「標題」也都必然是提前借用。第一章開頭的話,該設法從這個角度解讀。

        創前十一這些故事難懂的原因之一,是作者要用很短的篇幅,說明太多的主張;因而故事情節或話題轉換太快,太突然,使讀者的心理來不及急轉彎。為支持安息日制度,在第二章開頭他說:「天主停止了他所行的一切工程」。造男人和女人固然可視為第一章之補充說明;但「樂園」是個新的設施,所以天主並沒有停止工作。

        第一章的第一句話有似標題,是第一章之全部內容的總括說明:「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此處「天地」是指宇宙萬物。接下去的話最難解讀:

        「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圈黑暗,天主的神在水上運行。天主說……」因為有「天主的神」等字,這段話似乎不可能是標題部分,即說的不是第一章創造完畢後的景象,而該是天主之創造行動的背景描述。

        在繪畫時,必得給畫中物一個背景;你要用全黑或全白為畫底都無所謂,雖然效果不可能一樣。按這個方向思考,「大地」是提前借用的觀念;因為後面將說到陸地之出現,故不構成難題。「混沌」及「深淵」都是很空洞的字眼,當畫底該可以接受。但是「水」在畫底出現,似乎沒有必要。

        按嚴格一神論之要求,在天主創造行動之前,不該有任何其他東西存在。似乎只有一種解讀能滿足這個條件:全段話都是「借用」人類經驗中的一種景象。在大風雨的日子,站在海邊或湖邊觀看的人,眼前一片茫茫,天連水,水連天,而強風(天主的力氣)大作(有人主張該譯為『強風』)。這時,天空突然出現一道閃光!再說一次:文章有好有壞,但不能要求任何文章絕對精確,又任何人一看就懂。

        最後請思考一下新時代運動的立場。把最初的東西界定為「毫無意識和意願的能量」,固然排除了心理壓力,排除了「你該怎樣」的聲音,但同時也使人類合理的善願,失去了積極支撐的力量,使人成了天地間的孤兒。有繋屬及地心吸力,固然好似比較費力;但若沒有地心吸力,人也很難有什麼作為;那是毫無用武之地的空洞自由。

        繋屬感與安全感也是分不開的。為給自己壯膽,這些人多次是抓住一個不知何時何地死去的遊魂當導師如碟仙。按孟子說的「友古人」之觀點,讀聖經,乃是與經過了時空考驗和篩選的古人交談,不是更安全嗎?何必去找黑道呢?為逃避父母的管教,而寧願當流浪小狗的青少年,真值得羡慕嗎?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