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書第七章,保祿(保羅)對禮教意識形態提出的兩項控訴,一個是說,為居心不正的人,法律知識等於犯罪知識,法律引誘人犯罪;另一個說,禮法意識形態能使良知失效,或因沒有勇氣抵抗禮法之壓力,使人做出與「本心」相違的事情。此外他又揭發了一項很難被人發覺的流弊;他這項控訴,當然也遭到了後人的曲解。

保祿說:「法律激起忿怒。因為那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違犯」(羅四15)。在另一處他說,猶太人「生來就是忿怒之子」(弗二3)。一般皆主張這兩處指的是上帝的忿怒。故此在天主教現在通用的中文聖經中,前段話譯為「激起天主的義怒」;第二段話譯為「義怒之子」,即猶太人是上帝忿恨的對象。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老師生前曾感嘆的說:「我小學念了好幾所學校,卻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不求甚解的我,沒再追問詳情。我早知道在衛道中學服務的萬世魁,是他的小學同學,可是不愛談往事的他,從沒提及兩人何時同學?甚至是同窗或校友,我也沒搞清楚!

  每年聖誕節前,萬世魁總會寄來賀卡,劉老師也會回張賀卡。去年收到賀卡時,劉老師已躺在榮總病房,叫我代他回信。只是忙碌的看護工作,加上不想讓老友操心,我把這件事耽擱下來。萬沒想到再替劉老師和老同學連絡,竟是訃聞!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早就知道張耀先神父和劉爸爸於1950年一塊去羅馬念書,卻從沒機會和他碰面,這也是我寄劉爸爸訃聞給他的理由。而張神父因那天有事不能參與彌撒,還特地打電話給本堂神父,並表示為劉爸爸獻彌撒,這份恩情令我感動。也因此讓我決定拜訪他,談談當年從北京南下赴義大利的往事。

  在電話中張神父告知:「我們三人(狄剛、羅漁、張耀先)是河南大修院的修士,一起結伴走,六個人是在澳門會合的。要知道北京三人南下的掌故,只有請教李震校長。」

  這真是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我一直以為他們六人從北京到廣州。沒關係!至少他們從澳門會合後就在一起,還是有些共同的記憶吧!因此我仍到新竹市去見張神父,沒想到收穫又是我始料未及的豐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了這些天的救災新聞,使我對孔子有關學識與行動效率之關係的言論,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我們的媒體人及大眾,好似都沒有受過科學及法治教育,對「系統」及「組織」之價值,好似毫無概念。

大家不知道,越是在緊急救命情況,越該嚴格恪守其位,各司其事;無論是按地區或按事務,誰也不該到他人的職責範圍內插花,干擾運作系統。這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名氣的人物。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93高齡的李鴻皋神父,現住在北縣新店市小主顧會的會院中,每天為修女做彌撒,週日到聖堂幫忙,有時還兼做法文家教老師。他的體力和精神都很好,記憶力不錯,只有腳走路稍吃力,需靠拐杖幫忙。

  我們母子三人拜訪李神父,主要談永平教區小修院的教育,因為劉老師幾乎不談童年往事。說起82年前小修院的種種,李神父興趣盎然,要我們帶錄音筆來記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到新竹拜訪張耀先蒙席時,他說:「劉俊餘和李震是高中同學,一起去羅馬,他對劉俊餘比我熟!」張神父接著很熱心的告訴我:「李神父最近要去香山牧靈中心住一陣子,妳到那裡找他,比去輔大容易多了!」張神父立即寫下香山牧靈中心的電話號碼,要我找位廖修女,就知道李震神父何時到。

  回高雄後的二十多天,我為一些文件忙碌,才告一段落。兒子提醒我:「有和李神父連絡嗎?」於是打電話給廖修女,沒想到李神父頭一天才到香山。當我和神父通電話後,才知他是因本堂神父到耶路撒冷朝聖,暫時代本堂,只在香山待十天。

  香山屬新竹市,卻在中華路五段,想來很偏僻,交通自然不便,所以我先到兒子那裡住一晚,第二天開車去就方便多了。沒想到一路上滂沱大雨,有驚無險的到香山牧靈中心。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保祿(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對禮法提出的第二項控訴更加嚴重。他揭發的流弊其實每天都在發生,那就是外在的規範與「本心」衝突,而人沒有勇氣抵抗禮法之壓力,做出違反良知的事情。外在管制越多越專橫的地方,這樣的情事也越多:最悲慘的例子,是國人所謂的「大義滅親」,例如文化大革命時,子女告發父母的歪風。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保祿(保羅)的主張,為使人成為善人,梅瑟(摩西)頒訂的那套禮法不是必要的;那套禮法教育出來的猶太人,就整體而論,比某他民族的道德水準也不見得高。在羅馬書第七章,他更進一步指出了法律的兩種流弊。這兩項控訴的表達方式都不易捉摸,須根據他的整體思想細加分析。這裡先討論法律的第一種流弊或副作用。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祿(保羅)分析並批判禮教意識形態,並非主張社會不必有禮法,而是為了強調,單靠禮法,不能使人成為上帝所要求的那種好人。他的積極目的是為表明,只有耶穌表現的精神,及他提出的處世為人之道,才能使人成為真正的好人:「福音啟示了上帝所施行的正義(之標準)」(羅一17)。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祿(保羅)原是猶太僑民,特意回到祖國聖京耶路撒冷,研究傳統文化及經典,認為猶太人那套禮法,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文化結晶。大概在耶穌去世前後他完成學業,取得經師或教師資格。他的老師加瑪里耳似乎相當開明(宗五35等);但由於當時的教學方法,主要在於註解經文,不易顯露一個人的精神情態,對保祿之精神的直接影響可能不大。而年輕人,人生體驗有限,自然容易偏激,只懂二分法;不是黑,便是白;不是好人,便是壞人。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