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繹與歸納

  在論語裡,孔子兩次說到:『吾道一以貫之』(里仁,衛靈公)。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多少都假定:宇宙是個統一運作系統。他們多少也都認為:他們對宇宙和人生問題的見解是有條理的,而不是一堆零碎的見聞。孟子說:『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條理系統)不(通)達』(盡心上)。因而關於孔子的一貫之道,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討論。第一,孔子是用什麼方法把他的學識貫穿起來,而成為一套有條理的理念系統呢?第二,他的見解與宇宙之客觀運作方式相符嗎?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兩種立場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孔孟思想是一種宗教嗎?這樣提問題的人,顯示他們對宗教的理解非常不足。孔孟思想本身只是一套理念系統。但是理念系統單獨不算是一種宗教,還該有一套與其所相信的無形世界之互動方式或儀式;否則任何一位哲學家的思想便都是一種宗教了。但若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套與無形世界之互動儀式合在一起,儒家思想便是一套正式宗教思想,即後來所謂「三教」之一的儒教。

  除了最古老的傳統儒教,後來在中國又出現了道教,及由印度傳入的佛教;這顯示傳統儒教,不能滿足大眾的全部心理需要。原因之一是政教合一之社會運作方式,而各級官員只在各種祭典時出面主持儀式,平日與大眾幾乎毫無個體接觸和關注之活動。故可以說,這種宗教只顧到了非常形式化的層面,連教化工作都不普及和積極,更不要說安撫個體情緒的宗教措施了。對一般群眾來說,在中國實際是道教和佛教,伴人生,伴人死。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五四運動年代,許多人把中國社會落後的責任,全推在孔子和孟子身上,主張打倒孔家店。只要是對中國之文化史和思想史有點知識的人。便該知道「這是純情緒化的以偏概全之見解。塑造我國民族性的人生觀或人生態度的派別,從來就不只有孔孟一家,雖然各派之影響力在各不同時代有時大有時小。老莊的自然無為主義及墨荀的社會集權主義,可以說是與儒家同時出現的;不久後又加入了佛教的厭世解脫學說。道教及民間宗教的精神情態與老莊也不完全一樣。

  在表面上,決定社會發展方向的是統治階級。但是在中國,只有皇帝一人世襲,其他文武百官則是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每個人因了個性及小時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對社會中流傳的各種人生觀有不同的偏好,並多少影響統治方式。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永遠大於身體,也大於他確實知道並能掌握的這層世界。這是人能不斷自我超越的原因,但也是人能迷失的原因。在這個廣大無垠神秘複雜的世界中,人非常容易迷失。如果一人能在太空中任意飛行,他很可能被什麼黑洞吸入而消失,再也回不在他的生命基地這個地球。許多人是迷失在人根本看不清也掌握不住的靈異世界。為進入靈異世界、好似不必花什麼本錢,於是大家無不雀躍欲試。

  除了自己的理性思考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能管制人的幻想。有人幻想自己曾有不計其數的前生。但是一個對西方歷史毫無所知的人,很難想到自己曾是奧古斯都大帝,或希臘女詩人沙孚。一個不知中國歷史的印度人,也很難認為自己曾是秦始皇或西施。這類人對前生的描述,跳不出他現世之知識範圍,編不出別的花樣。「前世今生」的女主角,連小時的窮苦生活範圍都跳不出去,一直在社會階級較低的身體內,轉生來轉生去(張老師出版社)。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Rome007_002.jpg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行動最初完全景由本能支配;隨著知識的增加,經過思考而由自己抉擇的行動範圍逐漸擴大。但是因為人永遠達不到全知的地步,他的任何抉擇也不能完全擺脫含有未知數的「信以為然」之知識的限度。而且信以為然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極廣;一人若妄想自己的每一抉擇只以絕對正確可靠的知識為依據,就得永遠觀望下去,一步也不該動。

  如果一位什麼發明家敢公開聲明:「除了眼可見手可摸的東西外,我什麼也不信」,這證明他根本不理解自己。在任何發明或藝術創作之起點處的靈感,原來都只是信以為然的設想,看不到,摸不到。發明家幸運,只因為他猜對了,又找到了證據;發明是把信以為然變成明確知識的過程。有「心想」,才能有「事成」。發明家是勇於相信、但不甘心停留在信以為然之心理狀態的人。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me007_001.jpg 中白衣者應為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期1978~2005)。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期1958~1963)。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奇蹟與信仰

   日常講話的時候,我們說某某事是個奇蹟,意思是說這事出乎意料之外。這「意外」性可大可小,有的事後一想,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有的連在科學昌明的今日,我們仍無法解釋怎麼能夠發生,有的我們知道該屬於一種自然現象,卻不知它怎樣發生。

   在宗教上用奇蹟這兩個字時,除「意外性」因素外,還加上個因果的意義;即是說,某事出乎意外,是來自高於自然界之因果關係之外的一個因,是出於能以超然的方法操縱這些現象的意志之安排:上帝、神鬼……。一個習慣用科學眼光看事的人,對這樣的解釋當然沒有好感,但實際上兩方的距離並不一定很遠,或至少雙方不必衝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引   

  第八十三期文星編輯室報告中,曾用「瑪利亞的私生子」作「耶穌」的代名詞,因而引起了羅光先生的抗議,認為這是對自由中國所有信奉耶穌的人的一個公開侮辱。第八十五期文星又載了「致羅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作者是呂逸文先生。他自稱為「一位自由中國大學生」,是「一個熱愛國家,嚮往真理的人」。認為「耶穌是私生子,在醫學、法律上,是真理」,所以這樣稱呼耶穌「不算挖苦,也不能說是侮辱天主教人和基督教人的信仰,更不是開罪中國所有的基督信徒」。

  根據呂君的文章,不難推測出他是讀法律的學生,所以他未敢勞動「科學」的大駕,只憑什麼「六法全書」,什麼「民法」,叫囂了一陣。至於醫學,因為他自知只憑兩三個學分的法律醫學之類的知識拿不出什麼真東西來,只好自動藏拙以免露出馬腳來。像這樣的文章是不值答理的。本文是為那些通情達理的人寫的,意在澄清一下許多青年對科學的誤解,並借此糾正某些人的輕狂。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台灣新聞報的西子灣副刊寫「聖經今看」專欄,在三月底已滿十年。原來是每個星期刊登一篇;副刊主編易人後改為每兩星期一篇(在星期五)。已發表的文章共四百餘篇,每篇兩千字左右。

  「聖經今看」開始刊出後,主編在電話中告知:讀者的反應非常熱烈:有人支持我的見解,也有人強烈抗議。他對抗議者說:你可把反對意見寫成文章,若有道理,我們照樣採用,報社沒有預設立場。這幾百篇文章所批評的教內和教外主張,牽涉到的有古人,也有今人;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包括香港人,多次我還提名道姓,但始終無人寫文章反駁,只有一次有點例外。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