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末代王孫─耶穌傳》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耶穌說:「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並且為羊捨掉我的性命」(若十14等)。在前不遠處他說:「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若十3)。工具只有「類名」,寵物才有「專名」。在愛護寵物者的心目中,那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另一個或許多個別的取代。

        耶穌用另一個比喻說:「你們以為如何?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留在山上,而去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如果他幸運的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比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更覺欣喜。同樣,使這些小孩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瑪十八12等。參看路十五8等之失錢比喻)。最後一句的精神,有似孟子說的「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公孫丑上)。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耶穌的言論中,有許多言近指遠的比喻。有人主張,耶穌講話用比喻,是因為精神界的事理無法用平實語言說清。如果這見解正確,則後人也不可能用平實語言解釋這些比喻。其實耶穌用比喻的動機不只有一種。有時是為使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一千次「天主是慈悲的」,也不如「浪子回頭」故事留下的印象深刻。(路十五11等)。但是很重要的一個動機,他是為使敵人不易抓到他的把柄。在舊約時代的作品,用比喻和象徵筆法最誇張的,是在受希臘政權壓迫時代,預言「變天」的那批舊約外傳。

    耶穌說:「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群眾)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而要我醫好他們。』……」(瑪十三12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耶穌帶徒弟來到一家,家中兩姊妹招待他的方式各異。姊姊瑪爾大忙裡忙外,為這群客人準備飲食;他的妹妹瑪利亞則坐在耶穌面前聽他講話。姊姊向耶穌抱怨說:「先生!我妹妹丟下我一人伺候,你不管嗎?請叫她來幫助我罷!」耶穌反而教訓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許多事操心忙碌,但必要的不多,甚至只有一種(指食物)。瑪利亞選了較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十38等)。

    在各種古抄本中,後面的話互有出入,但不重要。這段話難懂,關鍵在「必要的實物」與「較好的一分」之間,省略了理念轉折部分,該根據人生經驗補充起來。此外,許多聖經學家跳過人際關係之引發點,只想人神關係;這也容易造成曲解。

    耶穌是說:人際關係之建立、維持和加強,主要是靠理念和感情之溝通;實惠之互通有無,如當時的食物,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可多可少,但也不是毫無意義;感情該落實為具體行動。故耶穌只說瑪利亞選擇了「較好的一分」,不說是「最好的」,更不能說是「完美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視孝道的國人最難接受的,是新約裡關於家庭倫理的某些言論。例如耶穌這段話;「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而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十四26)。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句沒有上下文的話不易得其正解。你碰巧聽到你認識的一個人說:「我愛你」,但沒有看到那個你是什麼人,這話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想像空間,可能造成嚴重誤會。在條目性的文章中,各項目彼此之間有限定作用,等於上下文 ;為得其正解,你該知道共分為幾項,以及項目是按什麼原則區分和排列的。瑪竇福音第五章開頭那一段話(編註:山中聖訓裡的真福八端),顯然是條目性文章。學者至今提出的種種結構分析和解讀,理路都不夠明確,都未能使大家非接受不可,大家引用時仍在任意斷章取義,牽強附會。

        這段話該分為八個項目。這是根據詩歌裡常用的「總括筆法」(inclusion),即是在最後一句,重複第一句的全句或半句。這裡重複的半句是:「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3及10)。此外,其餘六項的「因為」,都是與各該事項相關的幸福;「天國」則是一切幸福之總稱。所以第十一等節是第十節之補充說明,不另外構成一個項目。接受這種主張的人較多,故常稱這段話為「真福八端」。

        八個項目是按什麼原則區分的呢?又是按什麼原則排列的呢?請先看最容易理解的最後兩項;那是針對人與社會的關係:「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被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9及10)。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絕大部份的糾紛,都是食與色兩個問題引發出來的:一是財物之爭,一是男女之爭。瑪竇福音第五章把男女關係列為人際責任三組問題中的一組,分為婚外關係和夫妻關係兩項問題。不可忘記,這裡仍是以尊重他人之正當權益為思考重心,跟討論其他兩組問題時的立場一樣,而不是從修養之觀點立論。

        「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裡,為你更好。若是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來……」(瑪五27等)。

        這裡顯然也有誇張語氣,表陳技巧也與尊重他人之生命身體問題時一樣,即不正面討論最嚴重的情況。但耶穌不再用司法術語,而改用來世處罰強調其嚴重程度,可能因為他不認同舊約裡規定的相關處罰。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竇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這組言論,一般稱為山中講詞或山中聖訓。第六及第七章,是按耶穌受誘惑故事指出之人生三種動機,各提出了三項教訓;這已在前面討論。第七章結尾有兩段總結論,留在以後討論。第五章前兩段話可視為山中講詞的緒論。第一大段,所謂「真福八端」,問題比較複雜,留待另外分析。第二段話的精神與總結論前後呼應,在以後一起討論。第三段話等於是隨後提出的六項問題之緒論。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和先知(指全部舊約);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五17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受誘惑之故事把人類行為動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為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後兩種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態度。第二種動機是為滿足被他人重視和關注之感情上的需要,在不正當情況便是虛榮心及表演狂等;第三種動機是支配他人的權力欲或虛待狂等。請看耶穌受的第二項考驗:

        「那時,魔鬼引他(耶穌)到了聖城(耶路撒冷),把他立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他(天主)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也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瑪四5等)。

        耶路撒冷的聖殿,建築巍峨,是猶太人的宗教中心,每天來此敬拜天主的人不計其數。現在有個人突然從聖殿的最高處落到廣場上,又毫髮無傷,立刻便成為明星,受到熱烈的掌聲。這與各種表演明星和政治明星在盛大場合受重視關注之感受是一樣的。而虛榮心與表演狂是同義名詞,是為滿足同一種心理上的需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瑪竇和路加的記述,耶穌接受了若翰的洗禮之後,曾在曠野四十天,並受到魔鬼的考驗。兩種敘述之內容可以說完全一樣,只是後兩項考驗之順序互調。既然成書最早的瑪爾谷福音也提到這件事情,雖然未記詳細情節(谷一13),可以確定這段敘述絕不是瑪竇或路加編造的。又因為事情的經過不可能有第三者看到,這段敘述該是「以某種方式」出自耶穌之口。認為福音作者是因了神秘的「啟示」而得知此事,只是逃避問題。如果福音作者之資訊是來自啟示,便不該彼此不同。

         許多信徒可能認為,這是發生在客觀物理世界的事情,耶穌真的曾四十晝夜不吃不喝,魔鬼真的曾把耶穌放在聖殿頂上和高山上。這種假設至少毫無必要。在聖經裡,「四十」多次有象徵意義,指準備或考驗時期;這故事既影射猶太人逃脫埃及之奴役後在西乃沙漠四十年的考驗,也影射創世紀第三章原祖受考驗的故事,三處前後呼應。認為這是耶穌專有的誘惑之學者也是只懂死字面意義。

         此外,按若望福音的記述,耶穌受洗後的行程非常緊湊(第二天……第三天……),根本無法安插四十天的空檔;而若望是第二 天就投到耶穌門下的兩個徒弟之一(若一35等)。他這樣敘述,可能就是為更正瑪竇等之敘述可能給讀者造成的錯覺。那不是發生在某固定時空的事情。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加記述了耶穌在猶大省說的一個比喻:耶穌因為已臨近耶路撒冷,而且他們(大眾)都以為天主的國快要出現,遂設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貴人起身到遠方(羅馬)去,為取得了王位再回來……他本國的人,一向懷恨他,在他後面派代表去說:我們不願意這人為王統治我們。他得了王位 歸來以後……(便對僕人說:)『那些敵對我,不願意我作今作他們君王的人,你們把他們押到這裡,在我面前殺掉』……」(路十九11)。

上引故事省略的關於僕人的部分,與瑪竇之「塔冷通比喻」的情節可說一模一樣(瑪二十五14等)。該假定許多話題耶穌不只講過一次,而每次因了場合及聽眾不同,內容和重心能有不同。瑪竇對政治話題忌諱很深,採用了耶穌在其他場合講的類似之比喻。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回顧一生的人格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為政)。孔子在十五歲時立志學習的,絕對不是宋人所謂的「小學」範圍的知識,如灑掃、應對、進退,以及各種謀生技能,因為那是孔子從小就在學習的:「吾少也賤(不是權貴階級),故多能鄙事」(子罕)。他十五歲開始關心的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人追求的理想,有時候很早就在心中醞釀。有個女孩決定讀醫學院的小兒科,因為她小時候有個弟弟夭折而心有不甘。這類模糊願望凝固成顯意識的志願,時間也可能很早。耶肋米亞先知當初決定干預時局的猶豫可供參考:

      「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我回答說:『哎呀!我主上主!你看,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耶一4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篇福音給讀者的粗略印象,是耶穌在三十歲以前,毫無關心時局的表示和行動,某天突然決定干預時局。而這個對時局袖手旁觀不動聲色的人,又一直沒有結婚。這是很不自然的現象,該根據新約字裡行間的線索和其他方面的資訊,把這塊空白填補起來。

    古代有人主張,耶穌原來是個平凡的人,在受了若翰的洗禮後,才完全被天主控制,前後判若兩人,像個傀儡。下面的主張與此非常相似:「在納匝肋,耶穌也聽到若翰保弟斯大(洗者)的使命和他的成就。這些消息傳到耶穌的腦中,卻發生一種特殊的影響。他在納匝肋度過了安適謹守的無名隱居生活以後,忽然天主的意志出現了:他一向鎮靜的等待著,每日辦理自己的事務,心中也很滿足,其實那也是天主的聖意。當他做一個小村莊的木工時,沒有任何榮譽,但是沒有關係,一個新事業就開始了」(我們的領袖,五十二頁,光啟)。

    這種膚淺的見解,既不符合人類心理發育之模式,也與福音裡某些線索不符。事實上耶穌早已開始宣傳他的思想,只不過是在暗中進行,甚而是用假名,利用經商或朝聖等藉口,經常去外地結識一些志同道合反對武力革命的人。他須暗中進行,因為在那時的政局下,宣傳反戰爭反種族仇恨的思想,隨時能被狂熱偏激的民族主義派殺害。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篇福音把洗者若翰和耶穌的公開傳道活動時間,壓縮到了極不自然的程度;他們二人出面干預時局的行動來的也太突然。這種長話短說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為節省篇幅,但是缺點則是使讀者不易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前三福音給人的粗略印象,好似耶穌公開傳道的活動,只是從加里肋亞省去耶路撒冷的一次旅程;學者根據若望福音裡的線索,才確定出他公開傳道的時間有三年左右,並曾多次去耶路撒冷。

    耶穌為什麼是出自加里肋亞省,而不是出自猶大省或耶路撒冷呢?以註解章句或「訓詁」為主的聖經學家,不會關心這個問題。耶路撒冷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曾說:「難道你(派去捉拿耶穌的差役)也是出自加里肋亞嗎?你去查考,你就能知道: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七52)。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死海文獻的學者,都會想到厄色尼人與基督徒究竟有何關係,並各有不同的見解。可惜許多人在比較二者之異同時,不是拿死海文獻與新約之客觀資料比對,不知不覺地與希臘厭世哲學影響下,形成的傳統基督教義及教會制度比對,誤以為那就是新約最正確完整的詮釋。非信徒和無神論者可能更難擺脫這種錯覺,不會虛心玩味新約的資訊。

    死海文獻未出土前的近代自由主義派歷史家,多把耶穌看為厄色尼派之繼承人,固然是因為他們那時代還不知道這個宗派對外保密的政治企圖,但也是因為他們誤以為他們所知道的基督教義和教會組織方式,特別是獨身修行團體之組織和運作方式,就是新約資料的正確詮釋和反映。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是個希臘字(Christos),意思是「敷了油的」。其希伯來文名稱是「默西亞或彌賽亞」(Messiah)。敷油是舊約時代重要人物就職時舉行的儀式,如國王和大司祭。因了聖經的宗教意識,可以說這名稱就是指上帝派任的領袖。古猶太人南北兩國先後滅亡後,展望歷史的作品用這名稱,是指上帝未來要派遣實現理想社會的那個領袖,也可以說是救世者或代天行道者。我國也常說皇帝是「奉天承運」的「天子」。

    波斯國王居魯士打敗巴比倫後,准許當初被巴比倫俘虜的猶太人回國重建家園,使他們對民族的前途又有了美好的希望。當時的一位先知,所謂的第二或第三依撒意亞,說出了他的興奮心情:「凡愛慕耶路撒冷的(凡愛國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施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依六十六10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四篇福音或耶穌傳之記述,耶穌與洗者若翰(約翰)公開露面干預時局的行動都太突如其來,讀者不易進入情況。對當時的人這可能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對另一個社會及另一個時代的人,那就好似是一個世局情勢迷宮,無法掌握方向,不易看清他們的意圖。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這裡先分析若翰之立場和思想背景。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是古猶太社會之傳統文化的產兒;不知道古猶太人之文化演變過程,便不可能理解耶穌。古猶太人有一部大書,即「舊約聖經」,記錄的便是他們一千多年之遭遇和反省資料。天主教承認的舊約聖經,比革新基督教派所承認的多出了七篇作品,及一些較短的章節。縱然不承認這七篇作品是聖經,也不能否認其歷史資料的價值。

    舊約可分為三大部份。第一組作品是歷史書,前五篇作品也稱為法律書或「梅瑟(摩西)五書」,內容偏重猶太人之社會和法律制度的形成過程。較晚之歷史書也是以政治關懷為主軸。新教承認的舊約史書,只記錄到波斯國王居魯士准許流亡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國重整家園的事蹟,即公前四百多年的事蹟。天主教多出的最後兩篇舊約史書,瑪加伯書上下篇,記述的是公前第二世紀猶太人反抗希臘霸權的事蹟。新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使聖經思想之演化史,有四個世紀的斷層,不易看清新約思想的完整背景。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耶穌曾問他的徒弟們說:「你們說我是誰?」(瑪十六15)。自那時到現在,已有不計其數的人,以言論或以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從新約聖經的各位作者,到近代的無神論者,凡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背後的動機都是道德關懷;或說是因為自己抱定某種人生觀立場,才認為耶穌是這樣或那樣的人,其他理由多為藉口和手段。甚而有人為了推翻以耶穌名義形成的西方傳統道德觀立場,而主張根本不曾有耶穌這號人物,新約只是一篇神話故事。

    近代討論相關問題的聖經學家,習慣把各種見解分為兩大類別,即論點是歷史上的耶穌,或是信仰中的基督(即救世者)。但真實的耶穌只能有一個。本書的目的,不是檢閱歷代學者的見解,而是要把大家不夠重視的思考方向和問題層面突顯出來,使耶穌之畫像的輪廓更為明確可靠。關心耶穌問題的人,可以不接受本書的解讀,但不可以不知道書中提出的問題。無論這書有多少弱點,但內容絕對是一個知道外國人在說什麼的中國人想說的話。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前言 

為看清楚耶穌的真相,該分為三層問題進行探索。第一層問題是場景重建,其中包括古猶太人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再加上耶穌時代猶太社會混亂的政治和宗教之角力實況。第二層問題可稱為心理重建,即是根據人類之心理運作模式。設想在那樣的場景中,耶穌能有什麼感觸。第三層問題是人生觀之理念系統的重建,即是經過長期思考之後,對各種人生問題耶穌終於採取了什麼立場;後一問題主要該依重理念與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