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顧一生的人格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為政)。孔子在十五歲時立志學習的,絕對不是宋人所謂的「小學」範圍的知識,如灑掃、應對、進退,以及各種謀生技能,因為那是孔子從小就在學習的:「吾少也賤(不是權貴階級),故多能鄙事」(子罕)。他十五歲開始關心的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人追求的理想,有時候很早就在心中醞釀。有個女孩決定讀醫學院的小兒科,因為她小時候有個弟弟夭折而心有不甘。這類模糊願望凝固成顯意識的志願,時間也可能很早。耶肋米亞先知當初決定干預時局的猶豫可供參考:

      「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我回答說:『哎呀!我主上主!你看,我還太年輕,不會說話……』」(耶一4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篇福音給讀者的粗略印象,是耶穌在三十歲以前,毫無關心時局的表示和行動,某天突然決定干預時局。而這個對時局袖手旁觀不動聲色的人,又一直沒有結婚。這是很不自然的現象,該根據新約字裡行間的線索和其他方面的資訊,把這塊空白填補起來。

    古代有人主張,耶穌原來是個平凡的人,在受了若翰的洗禮後,才完全被天主控制,前後判若兩人,像個傀儡。下面的主張與此非常相似:「在納匝肋,耶穌也聽到若翰保弟斯大(洗者)的使命和他的成就。這些消息傳到耶穌的腦中,卻發生一種特殊的影響。他在納匝肋度過了安適謹守的無名隱居生活以後,忽然天主的意志出現了:他一向鎮靜的等待著,每日辦理自己的事務,心中也很滿足,其實那也是天主的聖意。當他做一個小村莊的木工時,沒有任何榮譽,但是沒有關係,一個新事業就開始了」(我們的領袖,五十二頁,光啟)。

    這種膚淺的見解,既不符合人類心理發育之模式,也與福音裡某些線索不符。事實上耶穌早已開始宣傳他的思想,只不過是在暗中進行,甚而是用假名,利用經商或朝聖等藉口,經常去外地結識一些志同道合反對武力革命的人。他須暗中進行,因為在那時的政局下,宣傳反戰爭反種族仇恨的思想,隨時能被狂熱偏激的民族主義派殺害。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篇福音把洗者若翰和耶穌的公開傳道活動時間,壓縮到了極不自然的程度;他們二人出面干預時局的行動來的也太突然。這種長話短說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為節省篇幅,但是缺點則是使讀者不易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前三福音給人的粗略印象,好似耶穌公開傳道的活動,只是從加里肋亞省去耶路撒冷的一次旅程;學者根據若望福音裡的線索,才確定出他公開傳道的時間有三年左右,並曾多次去耶路撒冷。

    耶穌為什麼是出自加里肋亞省,而不是出自猶大省或耶路撒冷呢?以註解章句或「訓詁」為主的聖經學家,不會關心這個問題。耶路撒冷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曾說:「難道你(派去捉拿耶穌的差役)也是出自加里肋亞嗎?你去查考,你就能知道: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七52)。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死海文獻的學者,都會想到厄色尼人與基督徒究竟有何關係,並各有不同的見解。可惜許多人在比較二者之異同時,不是拿死海文獻與新約之客觀資料比對,不知不覺地與希臘厭世哲學影響下,形成的傳統基督教義及教會制度比對,誤以為那就是新約最正確完整的詮釋。非信徒和無神論者可能更難擺脫這種錯覺,不會虛心玩味新約的資訊。

    死海文獻未出土前的近代自由主義派歷史家,多把耶穌看為厄色尼派之繼承人,固然是因為他們那時代還不知道這個宗派對外保密的政治企圖,但也是因為他們誤以為他們所知道的基督教義和教會組織方式,特別是獨身修行團體之組織和運作方式,就是新約資料的正確詮釋和反映。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是個希臘字(Christos),意思是「敷了油的」。其希伯來文名稱是「默西亞或彌賽亞」(Messiah)。敷油是舊約時代重要人物就職時舉行的儀式,如國王和大司祭。因了聖經的宗教意識,可以說這名稱就是指上帝派任的領袖。古猶太人南北兩國先後滅亡後,展望歷史的作品用這名稱,是指上帝未來要派遣實現理想社會的那個領袖,也可以說是救世者或代天行道者。我國也常說皇帝是「奉天承運」的「天子」。

    波斯國王居魯士打敗巴比倫後,准許當初被巴比倫俘虜的猶太人回國重建家園,使他們對民族的前途又有了美好的希望。當時的一位先知,所謂的第二或第三依撒意亞,說出了他的興奮心情:「凡愛慕耶路撒冷的(凡愛國的),你們都應同她一起快樂,因她而歡喜!……因為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她身上廣施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賜給她萬國的財寶,好似氾濫的江河」(依六十六10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四篇福音或耶穌傳之記述,耶穌與洗者若翰(約翰)公開露面干預時局的行動都太突如其來,讀者不易進入情況。對當時的人這可能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對另一個社會及另一個時代的人,那就好似是一個世局情勢迷宮,無法掌握方向,不易看清他們的意圖。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這裡先分析若翰之立場和思想背景。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是古猶太社會之傳統文化的產兒;不知道古猶太人之文化演變過程,便不可能理解耶穌。古猶太人有一部大書,即「舊約聖經」,記錄的便是他們一千多年之遭遇和反省資料。天主教承認的舊約聖經,比革新基督教派所承認的多出了七篇作品,及一些較短的章節。縱然不承認這七篇作品是聖經,也不能否認其歷史資料的價值。

    舊約可分為三大部份。第一組作品是歷史書,前五篇作品也稱為法律書或「梅瑟(摩西)五書」,內容偏重猶太人之社會和法律制度的形成過程。較晚之歷史書也是以政治關懷為主軸。新教承認的舊約史書,只記錄到波斯國王居魯士准許流亡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國重整家園的事蹟,即公前四百多年的事蹟。天主教多出的最後兩篇舊約史書,瑪加伯書上下篇,記述的是公前第二世紀猶太人反抗希臘霸權的事蹟。新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使聖經思想之演化史,有四個世紀的斷層,不易看清新約思想的完整背景。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耶穌曾問他的徒弟們說:「你們說我是誰?」(瑪十六15)。自那時到現在,已有不計其數的人,以言論或以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從新約聖經的各位作者,到近代的無神論者,凡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背後的動機都是道德關懷;或說是因為自己抱定某種人生觀立場,才認為耶穌是這樣或那樣的人,其他理由多為藉口和手段。甚而有人為了推翻以耶穌名義形成的西方傳統道德觀立場,而主張根本不曾有耶穌這號人物,新約只是一篇神話故事。

    近代討論相關問題的聖經學家,習慣把各種見解分為兩大類別,即論點是歷史上的耶穌,或是信仰中的基督(即救世者)。但真實的耶穌只能有一個。本書的目的,不是檢閱歷代學者的見解,而是要把大家不夠重視的思考方向和問題層面突顯出來,使耶穌之畫像的輪廓更為明確可靠。關心耶穌問題的人,可以不接受本書的解讀,但不可以不知道書中提出的問題。無論這書有多少弱點,但內容絕對是一個知道外國人在說什麼的中國人想說的話。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前言 

為看清楚耶穌的真相,該分為三層問題進行探索。第一層問題是場景重建,其中包括古猶太人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再加上耶穌時代猶太社會混亂的政治和宗教之角力實況。第二層問題可稱為心理重建,即是根據人類之心理運作模式。設想在那樣的場景中,耶穌能有什麼感觸。第三層問題是人生觀之理念系統的重建,即是經過長期思考之後,對各種人生問題耶穌終於採取了什麼立場;後一問題主要該依重理念與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