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伯有兩妻兩妾,共生了十二個兒子。最小的兩個是他最喜愛的小表妹生的,第一個名若瑟:生小兒子本雅明時小表妹因難產去世。若瑟特別受父親寵愛,在哥哥們面前又不知自我約束,講話有點放肆,又常打小報告,結果成了大家惱恨的人物。
某次哥哥們在遠地牧羊,父親派他前往探望。大家見他走近,有人起意殺他。大哥為救他一命,建議把他丟在乾井裡。不久後有一隊去埃及的商人經過,大家聽了猶大的建議,把他賣給了商人,又把他的衣服染上羊血,派人送到家裡,說他大概被野獸吃了(創三十七)。孟子說:「推愛足以保天下,不推愛無以保妻子」。仇恨爭執精神,必然危害到自己的親人。
在埃及,若瑟被法郎一內臣買去為奴。主人見他能幹,升他為總務主管。但女主人生性淫蕩,見若瑟英俊,心生邪念。因若瑟不從,她惱羞成怒,在丈夫前反咬一口,結果若瑟入獄(三十九)。
在獄中若瑟人緣很好,極受獄長賞識,又結識了一起服刑的法郎之司酒長和司廚長。某夜此二人各得一夢,百思不得其解。若瑟見他們面帶憂容,問明原因便說:三天後司廚將受死刑,司酒將恢復舊職。他向司酒說:「當你得志時,請你記得我,望你對我施恩,為我告訴法郎,救我出離這監牢」。三天後事情果然應驗,但司酒卻把獄中的朋友忘得一乾二淨(創四十)。
兩年後,法郎王作了兩個夢。他夢到自己是在尼羅河畔,見從河中出來了七隻肥美母牛;隨後又上來了七隻又醜又瘦的母牛,竟把七隻肥牛吞了。另一個夢與此類似。國王從夢中驚醒,感到心煩意亂。第二天他召來埃及所有術士,但無人能解其夢。這時司酒想起了若瑟。
法郎派人召若瑟前來解夢。他說這兩個夢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即埃及將有七年豐收,隨後有七個荒年。他建議國王派個能幹可靠的人,在豐年時徵收田地出產的五分之一,以備荒年食用。法郎覺得沒有比若瑟更合適的人選,立即封他為首相(創四十一)。
豐年過後,荒年果然接踵而來,巴力斯坦也未能倖免。雅各伯聽說埃及出售食糧,便派兒子們前往購買。他們一到,若瑟即認出了這群野蠻哥哥;但他忍住激動的心情,設法探聽家中的現狀。知道父親健在,唯一的同母弟弟也平安無事,便說:「如果你們是誠實人,叫你們兄弟中一個留為人質,(下次再來購糧時)給我帶你們的小弟弟來,好證實你們的話」。若瑟把西默盎留為人質,可能因為他的壞主意最多;在舍根事件中,就是他帶頭殺人的(創四十二)。
糧食吃完了,雅各伯非常無奈地讓小兒子跟哥哥們前往埃及。若瑟見了本雅明,放了一大半心;但在揭明自己是誰之前,還要考驗哥哥們一番,看他們是否值得提拔,是否該把全家接來埃及。他對考驗結果感到滿意,才說明他就是若瑟:「你們不要因為將我賣到這裡便自憂自責;這原是天主派遣我在你們以前先來,為保全你們的性命」。當然這是若瑟事後得到的結論;但是被計較和報復心理蒙蔽的人,很難想到那是上帝的天機妙算,很可能認為是上帝使他有個報仇的機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創世紀十二章以後的民族史部分,是以猶太人的四位祖先為敘述重心,可知作者認為若瑟是傳承選民精神的關鍵人物之一。亞巴郎的精神是受了什麼人的影響,聖經裡沒有說明。其他三人則顯然吸收了亞巴郎的生活體驗。為能使先人的經驗成為自己的,天性是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與先人之接觸和溝通。依撤格的性格顯然比厄撒烏安靜,也會發掘問題(二十二7)。雅各伯「為人恬靜,深居幕內」(二十五27)。若瑟是雅各伯最喜愛的兒子,在十七歲以前似乎未曾有正式的工作,只是父親最好的聽眾;而丫環的兒子們似乎比較野蠻(三十七)。
常有人說:美國人幼稚,因為他們只有三百年的歷史。這些人有點見識,知道歷史的價值,只可惜他們對美國人的歷史所知太少。且不說移民到美國的歐洲人對歐洲歷史知道多少,但他們是帶著聖經去美國的;而聖經是猶太人兩千來年的生活記錄和反省。此外這部歷史,他們不是放在圖書館,而是放在自己的家裡,許多人每天閱讀。
反觀我們這個以有四千年文化自豪的民族,有多少人使這四千年的生活經驗成了自己的經驗?有多少人每天研讀五經和四書?而在另一方面,許多卑劣的成語,卻常掛在大眾的嘴上,諸如「有仇不報非君子」,「不共戴天」。文明與野蠻的區別究竟在於什麼?切望國人三思。(註:此文於民國80年5月12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06篇。)
(作者:劉俊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