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孔孟之人生哲學的理念架構中,性與命是兩個關鍵字眼。性指性能,即天生的活動能力;命指各種活動能力該達成的任務或使命。孟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天生之)性(能)也;有(使)命焉,君子不謂性也」(盡心下)。此處之「謂」應解為「勤思之」或「只在意」,有似用「無所謂」時之意義。「因為是有任務的(有命焉),君子不只想那是天生的能力而縱情肆慾。」

  佛洛依德雖然抱唯物主義,但他知道,若排除目的觀念,無法理解任何生命現象,也不能說某個心理現象是病態。可惜他的人性論有兩個致命弱點。第一個是他好似把男女性愛視為人性發育之終極目標,因而不能把人性所有的合理願望都整合起來。

  有點理性的男女相愛時,不可能不想到生育及教賽子女的責任。此外,一個人如果真愛對方,也必然使他比較願意接納包容對方所有的感情關係,包括對方所屬之族群及社會階層。人心向配偶之開放,誘導他向所有的異己開放。故此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能(力之極限)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是以夫妻關係為起點和基礎。這是指人道及人倫,即經由人為自覺方式建立之互動關係。子女與父母及兄弟姐妹關係則是天道及天倫範圍,不能自由選擇。國人稱性無能為「不能人道」,是根據同理。自公前第八世紀的歐瑟亞先知開始,聖經一直把夫妻愛視為上帝與人類互愛之延續及縮影,或說象徵(弗五28等)。

  孟子主張「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及遷怒)無以保妻(及)子」,也是根據這條思路(梁惠王上)。男女真誠相愛時,必然珍惜自己及對方的生命,並希望生兒育女,使生命延續下去。但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便該珍惜所有的生命;否則便是人格分裂,或尚未達到完全的整合。有些人對生命絕望時,帶同子女一起自殺;這些人比一邊殺人一邊生孩子的人,人格更為統一,更值得同情。

  佛洛依德之人性論的第二個弱點,是他不把各級能力及其專有之任務的層次關係分清,好似低級能力之存在是直接為了最後目的;因而他把兒童對口腔、肛門及尿道(他說是生殖器)之好奇,理解為人滿足性欲望的早期方式,並把兒童之好奇心在三歲左右轉向客體到青春期這段發育過程,稱為性欲望之發育的停滯期或蟄伏期。

  人的生理結構及運作方式,可以說在出生時已經大致定型。人與無靈動物的差別,在於人能透過意識自覺,自由調配對內心需要及客體刺激之反應方式。這層能力在初生時是在潛能狀態,出生後才開始發展並逐漸定型。

  嬰兒最早感興趣的是口腔之感覺,因為吃喝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能力。然後他的興趣焦點逐漸轉移,但不意味意識控制原來關注之事物的能力退化或停止發展,只是因為養成了某個程度的習性反應後,對那些事不必再那樣注意。一般小孩對玩具有了興趣後,不會再為體驗大小便之快感花太多時間,多次且有推施大小便之傾向。

  兒童之興趣轉移,不當然帶有意識習得之支配能力的退化或僵化。他的好奇心在三歲左右轉向客體後,仍然非常在意吃喝。興趣重心轉移是人擴大視野及心胸的必要過程。如果人的關切對早期重視的某種肉體快感不平淡化,反而成為人格發育之阻力,如吃喝,麻醉物品,及佛洛依德提到的太早沉迷於男女性交快感。保祿說:某些人「的天主是肚腹」,只關心吃喝(斐三19)。

  人格成長過程是透過兩層意識自覺,即純認知層面,及對價值之認知。人格整合成敗,問題主要是出在第二層意識。在只重視科技教育的社會,一個人的學歷高低與他的人格高低沒有任何關係。許多有高學歷的人,人格非常下賤;學識只使他們比無知大眾更陰險詭詐。

  健康人格之發育過程大致如下。兒童只關心自己需要什麼;孟子說只有小體意識的人是小人,保祿稱之為肉體人,齊克果稱之為美感主義者。人的行動能力再大一點,就該培養權利與義務之對等意識,即祁克果說的倫理意識;保祿稱有這種意識的人為心智人(psychic)。最後人該培養付出不為回報之能力;保祿稱這種人為精神人(新教譯為靈性人),與齊克果說的帶厭世色彩的宗教意識不全相同。

  上述三層關切平衡分配,才是成熟健康人格。人對肉體需要及被愛之需要的意識,是維持及增強生命力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層意識麻木的人,不可能有正確的第二及第三層意識。許多厭世者連平等互惠交易之道德要求都做不到,怎能有不求回報為弱小付出之使命感呢?

  這三種能力,原是高等動物生來就有的。高等動物都會照顧幼子,不是為生兒防老,有時還會認養非同類幼兒;同類有利害衝突時,通常不置落敗者於死地。理性使人的行動能力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但許多人對待同類,卻像弱肉強食的爬蟲。理性只使他們墮落到禽獸不如。(註:此文於民國88220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451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jungho 的頭像
    liujungho

    反抗者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