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作者怕有人把夏娃看為具體女人,而傷害到女性的尊嚴和地位,在第三章故事後半特意設法提高夏娃的價值。他使亞當與夏娃同為罪犯,但不使亞當有將功贖罪的表現;男性只是以「女人的後裔」資格參加反抗惡勢力的聖戰(三15)。他又讓亞當在最痛苦的時刻,聲明夏娃是「生命之源」(三 20)。亞當因犯罪而受到的傷害或處罰似乎比夏娃嚴重;作者也未明說夏娃被趕出樂園。而亞當犯罪,似乎只是為了捨命陪君子。自那以後,仍有不計其數的男人為討女人歡心而犯罪。女人啊!人類的命運是握在你們的手裡!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革新教派基督教徒在批評天主教時常說:「天主教是聖母教」。天主教徒知道這話不合事實。但無論是一般信徒或神學家,天主教徒對聖母之角色所代表的意義,也沒有極清醒的意識;連在比較嚴謹的「聖母學」中,也有許多誇大不實的純情緒化語調。

這裡牽涉到的廣泛原理,是中國哲學常提到的陰陽互動問題。在基督教義的發展史上,聖母之角色的加重是個必然現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原因是至少從教會在羅馬帝國成了合法組織後,耶穌之精神形象的陽性色彩愈來愈重,需要一個陰性形象發揮制衡或補救作用。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革命是近代革命的第一炮,至今仍在發揮骨牌效果。與我國改朝換代式的革命相比,近代西式革命的特色是思想領導行動,要推翻的是原來的社會結構和運作方式,而不只是某些人的權勢。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宗教革命以前,許多人早在呼籲教會改革,但無人敢強出頭,越俎代庖,破壞原來的大社會框架和運作程序。文藝復興時代是個罪惡多端的時代,但也是後來被封為聖人數目極多的時代;在藝術方面表現傑出的更不必說了。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崗位和能力範圍,設法對社會有點實質具體的貢獻,不妄想憑匹夫之勇扭轉乾坤。米開蘭基羅也關心世局。在一首詩中他說:「被不幸和恥辱包圍,只有睡眠香甜,變為鐵石尤可羨。不要看,無所知,幸福無邊。莫要把我喚醒,請你小聲肆言」。

馬丁路德及喀爾文在神學理論方面的見解,是以傳統原罪學說為前提。但原罪學說是入世的基督教義向希臘厭世心情投降的產物;可想而知,他們在理論層面並未恢復福音精神。這事只想說明宗教革命與政治的關係。事實上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很快變成了政治事件,其政治意義遠大於宗教意義,其直接效果是促成了民族主義的政治革命。這不是路德的初意。但要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偶有現象;在發動大型運動之前該有心理準備。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人認為,人生有三類成就使人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傳)。為使這區分沒有重疊部分,該這樣理解:立功指對改善客體世界的直接行動,如戰功,慈善工作等;立德指個體之修養;立言指在知識方面的貢獻,無論是關於修心養性的,或是關於客體世界的知識。

純科學理論方面的發明該算是立言,而技術方面的發明和改進該算是立功。在日常用語中,任何方面的貢獻都算是功德。但在上述區分中,德只指個體因修行而得到的習性,就如智仁勇三達德;那只指主體的良好性能,不指對外在世界或他人產生的作用。

對個體人格之成長過程而言,立德是第一要務。根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原理,立德是人能立功立言的必要條件。每人的使命不同,所需之德當然該有不同的組台。軍人所需之智和勇,不同於社會評論家所需之智和勇。聖經關切的重心是濟世,故沒有與客體世界切斷一切關係的純修行法則。這不等於說佛教那些修行法則,對入世的基督徒毫無意義,但不可視之為人生終極成就。

對他人及社會的任何貢獻都是立功。聖經認為人類有個共同的大生命,共形成一個整體,個體好似一個肢體:「神恩(天賜能力)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分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格前十二4)。按這觀點,職務之性質與立功大小沒有關係;在卑微的職位上也能建立大功,至少在上帝眼中:「那些似乎是身體上比較軟弱的肢體,卻更為重要」(十二22)。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學者大都敬佩聖女貞德的人格。然而也有少數人,如伏爾泰等,根據她看到聖彌額爾天使顯現之事件,認為她是幻想症患者。排斥宗教的人,容易傾向這類見解。其實看到沒有直接客體的景象,或聽到聲音,首先是個心理學問題,不只是宗教現象,同時也不必然是病態。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王美男子菲力普四世,是近代極權主義君王中的第一位。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他東征西討,結果國庫空虛,乃企圖霸佔聖殿衛士團的財產,謀財害命。

舊約記述了一件國王謀財害命的事情。靠近北國王宮有個葡萄園,國王想購買。但是園主說:「我決不將我祖先的產業讓給你」。王后收買了幾個流氓和官紳,誣控園主「辱罵了天主和君王」,用石頭把他砸死。厄里亞先知聞悉此事,預言王族的「男子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一概滅絕」(列上二十一)。後來耶胡不費吹灰之力造反成功,王族全遭屠殺,與此事不能說毫無關係。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力斯坦地區從阿拉伯人手中落到土耳其人手中後,基督徒的朝聖活動變得非常困難危險。教宗烏耳朋二世在一0九五年的兩次會議中宣布「聖戰」,從此揭開了十字軍東征的序幕。一0九九年第一次收復耶路撒冷。

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有些法國騎士組成了一個特殊團體,專門負責維持聖地的秩序,及朝聖者的安全。因為他們的總部設在撒落滿(所羅門)聖殿的舊址,而稱為聖殿衛士(Templars)。他們誓守教會傳統修行團體的三願,即是獨身,財物公有,及絕對服從,是在教會內正式立案的組織。因了他們的熱心和英勇表現,當時備受教會及各國政治當局的賞視和支持。

一二九一年聖地最後一個據點失守,聖殿衛士全部撤回歐洲。但他們仍然據有一些軍事要塞,及以前累積的財富。同時他們也不易改變過去的豪放精神,甚而在民間形成了一些成語,如豪飲如殿,罵人如殿士等。對他們不利的謠言愈來愈多。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徒的宗教為合法組織。三二五年他下令召開全體主教會議,到會主教三一八人,判定阿里伍斯(Arius)的學說為異端。從此展開了政治與宗教糾纏不清的歐洲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天主教與其他基督教派之間的張力才緩和下來。但在其他地區及其他宗教之間,類似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緊張氣氛有升高的趨勢。

因了上述現象,有人對宗教抱絕對排斥的態度,恨不能把所有的宗教連根拔除。這種心理毫無正面作用,只能使問題惡化。政治也是個極惱人的問題。能連根拔除嗎?絕對置身於政治之外有何積極作用呢?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害先知者常是有權勢者,因為他批評的通常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普遍性的不合理現象,感到威脅的是一個集團或族群。耶穌是猶太宗教當局害死的,動機或藉口是政治性的。猶太宗教當局認為耶穌威脅猶太與羅馬帝國的現實政治關係。在商議謀害耶穌時,最高宗教領袖大司祭蓋法向議會提出的理由是:「你們什麼都不懂,也不想想:叫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這為你們多麼有利」(若十一49)。 

這是天大的誤會。在當時各派思想中,耶穌的立場是最沒有政治企圖的。但是在什麼人際衝突中沒有誤會呢?在事實之認定方面能有誤會,在價值判斷方面誤會的可能性更多。眼前的利與遠程的利,這群人的利與那群人的利,物質上的利與精神上的利等,並非不能相容,然而卻是個體心理矛盾的根源,也是社會衝突的根源。一面倒便造成悲劇。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