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之子》的作者路德維希(德文發音最後一音接近商務版之「克」),是以寫傳記見長。在他這些傳記中,以《人之子》及《維廉二世》引起的爭論最為激烈。這是因為在三十年代的德國,耶穌和德國末代皇帝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爭議性很高的人物,從學者到販夫走卒,各有不同的成見。這類傳記很難使每人感到滿意。但是某段陳述,若與事實顯然不符,則是作者未盡到傳播真理的責任。

  為看清耶穌之真相,該分為三個問題層面進行探索。第一層是場景重建,包括歷史及文化背景,和耶穌時代之政治宗教等實情。這層探索該以實徵方法為主,兼顧聖經內及聖經以外的歷史和考古資料。第二層探索是耶穌之心理重建,即是設想在這樣的場景中,耶穌對各種問題及事實能有什麼感受。這層探索該以人類心理運作模式為依據。第三層探索是耶穌之理念體系之重建,即耶穌經過長期思考之後,對各種問題形成的定見;這是哲學及神學範圍的問題,該以理念與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為指南。

  這三層問題雖然各有其本位探索準則,但是各層之結論,也受到其他層面之結論的牽制,共構成一個順理成章的全圖。至於先驗性思路,例如以上帝全能全知為前提,使耶穌成為純被動的傀儡,或他本身就幾乎是全能全知的,對耶穌之真相的探索只有干擾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可能的,人沒有資格質疑。

  經過這三層探索,一人認為他對耶穌有了正確的理解,該怎樣向他人陳述呢?他可以只訴諸讀者之理性,每一點見解都提出歷史或學理上的依據。這種傳記,除學者外,沒有幾個人看得下去。另一方法是只訴諸讀者之直覺及人生體驗。這是《人之子》用的方法,採小說體。這種傳記,比較生動有趣,但也不可不顧客觀事實。下面提出幾個容易查對的例子,為使讀者知道,這書的場景重建,不很值得信任。

  「他們站立的地方,是所羅門很久以前為建第一座神廟削平的山頂,現在矗立著的第二座,是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國後建造的」(三頁,業強)。在第六頁作者說:「這代替了第一座聖殿的第二座聖殿,這由希律王捐重資修建的聖殿」。

  按歷史事實,流亡歸來建的是第二座;耶穌時代的是第三座,是大黑落德希律)國王在公前十九年開始建造的,十年後主體結構完工,但裝飾部分在公元六十四年才全部完工,六年後被羅馬軍隊焚燬。耶穌傳道時有人說 「建築了四十六年」若二20)。假定耶穌那時三十歲,在公前五年出生,這話與事實相差不遠。西元原想以耶穌誕生之年為元年,可惜當初計算錯誤。希律王在公前四年去世,耶穌該是生在公前六至四年之間。

  「以利亞厄里亞先知)曾經住在迦密山的山洞裡,按時出來,下山立王或黜王」四十八頁)。這與舊約所記不符。這位先知在有生之年,從未立王或黜王;上帝給他的三點指示只是預言。哈匝耳及耶胡造反稱王,是發生在他的徒弟厄里叟先知年代的事列上十九15等;列下八及九)。不知作者是盲從勒南,或盲從主日學的錯誤簡述。

  「希羅底小黑落德王之弟媳和情婦)答應毀掉約翰,為此她還拉她女兒莎樂美參與密謀。莎樂美新近喪夫,她丈夫就是肋力封王,年紀早就一大把了。可是這寡婦卻還年輕,生命力正充沛……」一二八頁)

  按客觀歷史資料,以跳舞為手段而使洗者若翰喪生的莎樂美,先後結了兩次婚,第一次是嫁給封王斐理伯肋力是新教譯名 「排力」之誤。路三1)。斐理伯王是在公元三十四年去世。約翰遇害是在公元二十九年,莎樂美不可能是新寡,該是尚未結婚。

  莎樂美原是與父母住在羅馬,故作者也說:「她的舞藝頗佳,名聲遠播羅馬」。她既不是職業舞孃,羅馬不可能知道偏遠屬國一個女孩的舞藝。她母親希羅底在公元二十八年與去羅馬述職的大伯黑落德王相戀,接著與王回國同居,受到約翰的非議。那時莎樂美最多十七歲(戴業勞,耶穌傳,一一0頁,光啟)

  在這段話前面作者說:希羅底是受了法利賽派和撒都賽派之唆使,才謀害約翰。熟悉四篇福音的人,很難認同這種假設。「法利賽」之字意是「分離者」,大概是在瑪加伯家族建立之王朝時代,因不滿意其政教合一制度。而與官方宗教分離,撒都賽派是官方宗教之當權派。

  不知在什麼年代,分離者又分為兩派,法利賽派走的是學究路線,是古板的禮教派,是一群孤芳自賞的窮酸文人,毫無政治企圖,放在福音裡常與經師或法學士相提並論;這種人不可能與公開違反梅瑟法律的希羅底勾搭結盟。另一派 「分離者」走的是政治革命路線,企圖以武力改革社會和宗教;他們就是耶穌時代的厄色尼人,也就是洗者約翰派。(註:此文於民國89519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483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