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英雄主義,帝國主義,虛無主義,自虐狂和虐待狂等,都是美感主義的花樣。柏拉圖的藤蘿哲學是另一種花樣,能助大家對美感有進一步的理解。

柏拉圖的思想有個宗教的神話,人類是這樣來的:宙斯神想把統治世界的大權交給他的兒子酒神,但稱為地丹(Titans)的惡神們把酒神搶去,大家分屍吃了;宙斯一怒之下,降天火把他們燒死,並用這些骨灰造了人類。故人內有神性,也有魔性;修養在於去除魔性,把神性提煉出來;物慾代表魔性。

柏拉圖相信有個永恆的理念世界,塵世是永恆世界的複製品。人的靈魂原是住在永恆世界,生在此世是墮落現象;肉體(魔性)是靈魂的監獄。人雖墮落,但對永恆世界仍有模糊的記憶和懷念。

人再回到永恆世界,才能得到圓滿的幸福。在回歸的路上,以美感能力的作用最為重要,因為主要是美之吸力引人上進。但是人須認清,現世物之美只可看為刺激美感能力的工具和跳板,不是所追求的目標;沈溺在現世的美物中,便得不到超度。人生在世的過程,是練習死亡的過程。柏拉圖對現世物的愛,是遠觀而不近玩。

美感主義的特色,是以自我為中心,並把客體看為工具。從柏拉圖的學說中,可以看出另一個特色,即排斥作用。在真善美三種價值中,以真之包容性最大。草木之為真,與貓狗之為真,是同等程度的真,互不衝突。在認知者方面,各種知識不只不互相排斥,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善就有排斥的作用了,能使人嫉惡如仇。但美的排斥力最強,一定傾向唯我獨尊,是最霸道的。

這是因為真最客觀,美最主觀。有像真那樣客觀的美嗎?似乎該有;但在人的意識中,各物之美必然是有等級的。但等級就意味排斥。追求美感的人,在迷醉於某種美物時,極易無視於其他東西之存在和價值:「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瑪六21)。修行家警戒這類沈溺是有道理的;但追求高級美感有同樣的排斥作用,宗教狂愛國狂等便是這類現象。

柏拉圖對現世物遠觀而不近玩的態度相當文雅。然而他若意識到某人阻撓他得到所愛之物,你能希望他客氣嗎?惡補的老師或炒股票的,絕不高興有人破壞他們撈錢的機會,也無視於他們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其實偷騙搶殺之徒是最幼稚的美感主義者,不是最可恨的;妓女也不強迫人給她送錢。

柏拉圖對現世有輕視,排斥心理,沒有強烈仇恨程度;因為他相信輪迴,得救的時機永遠伸手可及。中世紀基督徒認為只有此生一個得救機會,故虐待自己和他人的迫切程度空前絕後。那是美感主義的宗教精神,關切的是自己的永福。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之排外心理極強,因為分析到底,其動力是私利。

被美感控制的心靈,對真及善之感知能力必然受到扭曲。國人常說「財迷心竅」。迷於任何美感,及對任何痛苦非理性的逃避,都使心竅失靈。宗教狂愛國狂等也使人失去理性,不可理喻,縱然他們是高級知識份子。

按純客觀立場,一個東西真實,必然就善,必然就美;而且其美善程度,必然與其真實程度成正比。士林哲學主張,「物 (或實)與善互為表裡」。但是被美感主義控制的人,思路正好相反。一個東西給人美好感受,所以就善,所以就真;否則便不善不真。柏拉圖主張這個世界是複製品,是虛假的,便是出自這種心理。

奧斯定在青年時,曾迷醉於聲色之享受,但又很嚮往柏拉圖派那種清高境界。掙扎許久之後,其天他讀到保祿下面這段話,終於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不要在宴會中活命,飲酒過度,尋柳問花,口角嫉妒;但當服膺吾主耶穌基督,棄絕肉情的快樂」(懺悔錄,一四0頁,光啟)。

這事件決定了以後西方一千五百年的宗教歷史。他的改變只是從一類美感到另一類美感,不是從美感主義改為使命意識;他與祁克果等都是柏拉圖信徒,不是基督徒。他晚年推出的原罪學說,是基督教義向希臘哲學投降的不平等條約。

奧斯定的宗教精神是柏拉圖式的:「我們是造來為你(上帝)的;我們的心得不到你,就搖搖不安」(仝上,一頁)。另一段名言說:「二種不同的愛情,產生了二個城:愛自己致於輕視天主,乃產生地城;愛天主致於輕看自己,乃產生天城」(天主之城,五一五頁,商務)。天上與人間既然相互排斥,人性活動就無法安頓了。(註:此文於民國801130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31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財迷心竅 宗教狂 愛國狂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