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最初是靠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逐漸加入理性考量,把效果較好的保存下來,形成習性。習性裡雖然含有理性活動之結晶,但在運作時主要是靠反射功能,並不考慮在此情此景中這反應是否最好。

 

良好習性能節省精力,增加行動效能。西文打字時,若每按一個指鍵都經大腦思考,速度自然降低。如果每一行動都須經過思考,有時也會錯過時機:在球場上的許多動作,是靠習性反應。此外,思考之關注能力有限,若沒有良好習性配合,難免顧此失彼。騎機車的若不養成隨手鎖車的習慣,緊急時自然會忘了鎖車。

 

良好習性雖然重要,但不可盲目信任機械式的反應。電腦的反應雖然精確省時,但也會出錯。而且電腦也無力翻譯用字巧妙的純文藝作品。人生變化之複雜程度,又遠勝過語言。許多情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某些所謂有修養道性的人物並不可愛,就是因為少了一點靈氣。

 

社會是人組成的,也有類似的問題。代表群體活動之習性的,就是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其全部結晶可稱為文化。每種文化之形成都有其理由,但任何文化也不能說已登峰造極,無可復加,或不必繼續調整。在農業社會認為好的無可厚非的習俗,在工業社會可能就是罪惡或罪惡之根源。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可燃放鞭炮的習俗,在農村裡無可厚非,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就是罪惡。          

 

聖經思想有個演進過程,新約是成熟階段。但是耶穌並不要求信徒墨守成規,反而指出變通之必要:「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領悟」(若十六12)。關於行動他說:「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做比這些更大的事業」(若十四12)。這等於說:後生可畏。

 

基督徒是從一個團體中得到福音之信仰。如果沒有一個團體,這信仰是否能流傳下來很成問題。而團體必然有個傳統,及領導團體的權威。故此天主教強調,基督徒之信仰指南有三個:一是聖經,二是傳統(所謂「聖傳」),三是目前教會當局之訓導。

 

按真理之可靠程度,三者之價值是按上列之次序。但從實用或從信徒之學習觀點,正好該倒轉過來:現實權威可以且有責任修正傳統,因為有些傳統主張或行動方式,只在某些時空條件下才合理或可以容許。其實聖經也有類似問題,因為聖經也是時空條件下的產物。認為任何一人,只要隨便打開聖經,碰到任何一句話,那就是此時此刻上帝向他說的話,不必管上下文和時空背景,是非常浪漫的主張,極是危險。大家知道,魔鬼也用聖經騙人(瑪四)。

 

為能得到福音信仰和精神,參加一個基督徒團體是必要的方法。至於那個教派保存的福音精神較多,不只初學者無法知道,專家也難下斷語。依常情說,歷史較久人數較多的可能比較可靠,雖然沒有任何教派是完美的。

 

信仰入門需要一個團體帶領,福音精神之成長也要靠與志同道合者不斷地切磋,互相鼓舞。此外,為使自己的信仰能對他人和社會起影響作用,也要透過團體之共同行動。孤芳自賞,多次是眼高手低;完美主義極易變成永遠的觀望,結果一事無成。

 

各基督徒教派的小傳統,是在各種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各不同派別也有一個共同的大傳統,是在未分家以前形成的,是福音精神與希臘哲學妥協的結果,最主要的是與原罪相關的精神情調。

 

按理論標準,原罪說之悲觀厭世色彩,及因之而形成的傳統修行法則和法律制度,都該算是背離福音精神的歧途。悲觀厭世是柏拉圖等之哲學的特色,而保祿特意提出警告,不可受其迷惑:「你們既然接受了基督耶穌為主,就該在他內行動生活,在他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你們所學得的信仰,滿懷感恩之情(肯定有形世界的價值)。你們要小心,免得有人以哲學,以虛偽的妄言(幻想)……把你們勾引了去」(哥二6等)。

 

但在另一方面,假如當初沒有亞歷山大那批信徒設法以希臘哲學講解基督教義,福音是否能在被希臘文化控制的西方傳開,也是很難說的事情。然而在今天,教會仍然抱殘守缺,當一個不合福音精神的外加物之奴隸,顯然不合情理。

 

各教派的小傳統,更該早日正本清源。論到路德之宗教革命的價值,丹麥哲學家祁克果說:「路德教是一種(針對舊教弊端的)調正物……以整個基督教自身為例,路德派的調正物(成了封閉自足的思想體系後)已經產生了最為典型的世俗智慧與異端」(齊克果日記,二八七頁,水牛)。(註:此文於民國80年7月27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14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