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世紀在洪水故事之後,加了一段插曲:「諾厄(挪亞)原是農夫,遂開始種植葡萄。一天他喝酒醉了,就在自己的帳幕內脫去了衣服。客納罕的父親舍,看見了父親赤身露體,遂去告訴外面的兩個兄弟……諾厄醒了後,知道了小兒對他作的事,就說:「客納罕是可咒罵的,給兄弟當最下賤的奴隸……」(創九20)。

無論在思想或情節方面,這插曲與洪水故事都沒有明顯關係,而且有點衝突。在洪水故事中,諾厄的形像是聖哲。此外按六10及七13,舍是第二個兒子,不是第三個。這故事的目的,可以從最後一點看起,即為說明客納罕人的命運。但此命運與不孝沒有明顯關係;不咒罵舍而咒罵客納罕也太牽強。所以這只是「順便加以利用」,不是故事之主要目的。

再往前看,是孝敬問題。在創前十一的故事中,男女關係是個極受重視的話題,但沒有提到孝敬問題。然而這段插曲與孝敬問題配合得並不算好。所以作者關注的重心,似乎該是葡萄和酒。

中東一帶產葡萄地區的神話,多認為種植葡萄和製酒的技術是神傳授的。巴力斯坦原住民的宗教是縱情肆慾的,可能也有這類神話。創世紀作者的目的大概就是抵制這類信仰。與希臘關於酒神的故事相比較,創九的插曲就好懂多了。

按尼采的分析,希臘文化的活潑精力,是生於由阿波羅所代表的智慧,與酒神所代表的非理性衝動之間的張力。後來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佔了絕對上風,希臘文化也就沒落了。在希臘古典時期,酒神確是很受重視的神。尤里坡蒂在「酒神的女信徒」悲劇中,討論的可以說正是上述之問題。

酒神是宙斯與狄比斯國一位公主的兒子。公主懷孕後,極想看到宙斯神的真面目;宙斯一顯神威,公主當場被雷殛斃。酒神是剖腹而生。他在東方長大後,開始傳授種葡萄和製酒的技術,推行他的宗教,然後他帶了一批女信徒,到他母親的祖國傳道,遭到當國王的姨兄排斥。為了處罰國王的頑固,酒神使發酒瘋的阿姨們把他撕爛,國王的母親表現最為積極。最後酒神的外祖父母因為對他失敬,被變成蛇。

與酒神故事互相比對,創九的插曲就有意義了。像其他技術一樣,創世紀主張種葡萄和製酒也是人發明的,而對長輩失敬將受處罰。對喝醉酒的諾厄,創九沒有怪罪之意。舊約肯定酒的價值:上帝「使土地產生出五穀;美酒,人飲了舒暢心神」(詠一O四15)。但舊約也指出飲酒過量的害處:「飲酒過度,容易使人爭吵忿怒,甚至闖出許多禍來……酣醉能減少人的精力,給人帶來創傷」(德三十一32)。

新約保持了舊約的立場。耶穌不輕視酒給人帶來的快樂,曾為給婚宴助興,變水為酒(若二)。保祿雖警告信徒不可飲酒過量(弟前三;弗五18),但不因噎廢食,卻勸他徒弟說:「不要單喝清水;為了你的胃病和你屢次生病,卻要用點酒」(弟前五23)。他的原則是:「天主所造的樣樣都好,如以感恩的心領受,沒有一樣是可摒棄的」(弟前四4)。

在舊約時弋,有人立志終身滴酒不飲(亞二11);司祭在值班期間不許飲酒(助十9)。在教會初期,似乎也有這類信徒(弟前四3),保祿主張不可與這些頑固的嚴肅主義派正面衝突:「一切固然都是潔淨的,但若人吃了,能使(他)人失足(見怪,信仰受到動搖),這為他(想不通的人)便是惡事了。更好是(在這些人面前)不吃肉,不喝酒,不作什麼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你有信心(想得開),就為你自己保有罷!」(羅十四20)。

這是教會一直須面對的問題。教會是該教育信徒,或跟在信徒背後跑呢?許多不知在什麼情況下推行起來的偏方秘笈,縱然不是毫無意義,但常有捨本逐末的危險。有時教會當局或有識之士,明知某事極待改革,卻因積重難返,而不敢動手。有時當局終於下定決心,卻又下藥過猛;因了事前沒有適當的公開討論和溝通,造成不必要的風波。近來天主教的宗教儀式廢除拉丁文之決策,遭到法國某主教的堅決排斥,就是因為事前沒有足夠的溝通和心理準備。

在今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的是對信仰有自知之明的信徒。對可疑之習俗及樣版不必要的堅持,固能保住一些並無福音精神的頑固信徒,但也使許多可造之才,望教會而卻步。像當初的法利塞人一樣,頑固偏執的信徒「封閉了天國」之門路(瑪二十三13)。(註:此文於民國80316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96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