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希臘的遊唱詩人,在開始吟唱及遇到重要情節時,都要向藝神禱告,為能講得明確,唱得精彩。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感到有些因素是自己不能自由支配的。一部作品的構想不知何時會在意識中浮現;浮現後也不是伸手便能抓住,並以最適當的方法使之成為他人可見的客體。作品完成後,特別是隔了一段時間,再回看自己的作品時,感到那是個半陌生的東西;當初的創作歷程當然無法全部喚回,若要再來一次也沒有把握達到原來的水準。藝術家不能掌握的這部分能力便稱為靈感,好似是外來的力量。

靈感與命運這兩個觀念,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命運也是當事者不能掌握的外力。但是面對命運,人只能被動地承受結果,靈感則要求人有積極行動配合。  人該知道在生活中有許多自已無法掌握的因素,培養謙虛、忍耐、尊重客觀事實等美德;總之,承認自己不是世界和自己的絕對主人。然而這種意識也能成為推卸責任、和因循苟且的藉口。命運觀念對人格的腐蝕作用最為明顯;天天忙著去算命的人,絕對不會想到他的當務之急是自我檢討,不該把生活不順的原因推給外力。命運觀念和巫術宗教都是鴉片,只能給人一個虛無縹緲的希望,使人暫時不去自殺,但沒有任何積極的推動和開導作用。

靈感要求人積極的配合。但若太依賴靈感和才氣,也能使人忽視成功所需要的關鍵因素,即個人的努力。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蘋果落地,但只使牛頓想到了萬有引力的道理,因為他是有心人;別人在蘋果落地時想的是別的問題。

耶穌指明了一項相當慘酷的人生定律:「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瑪二十五29)。上半句就等於中庸說的:「天之生物,乃因其材而篤焉」。這是個普遍定律,不是死後判定功過的方式,而是機動性的,隨時在審判。時光不能倒流,錯過的機會不會再來,不用的才能會退化。當然,你若相信尼采的永恆循環學說,機會還會再來;但在那種機械式的必然宇宙中,錯過的機會仍然將是錯過的機會。而且尼采之學說的目的,就是為排除願望和遺憾;那也要求一套不簡單的修養工夫。

為能捕捉靈感,事前該有適當的準備;你該等候機會,不可讓機會等你。有了靈感,也不是必然就有成就,還要看你肯付多少代價。我們的民族性受道家影響極深,在藝術方面最為明顯。「無為」就是不勉強,順其自然。在許多方面,這是一項可貴的原則。但是不勉強自己,就不能完成艱巨的工作。我們過去有許多小巧美妙的短詩,但沒有西方史詩那樣的長篇。長篇免不了堆砌;但那是工夫,需要毅力和耐性。短篇也不是不需要琢磨推敲工夫。

我們的雕刻,走的也是小巧玲瓏之路線。佛像是例外,那是外來文化之產物。與西方相比,我們古代的建築多用木材,而少用石頭;石頭不易運用。這一切說明「無為」思想,使我們成了個急功好利,投機取巧,無遠大志趣的民族。

老子主張「無為」,是為了「無不為」,也就是使人的關切從區區小我,轉向整個宇宙,尊重宇宙萬物和他人,不強暴客體。這觀點並不排斥個體之作為,只排除對大體有破壞作用的行動。心胸之開放,首先使萬物容易合作。大家多誤以為無靈物沒有個性,人能任意支配;其實縱然是無靈物或機器,也是你要先聽它的話,它才聽你的話。

此外,關切從小體轉到大體,也給人敞開無限廣大的施展個人建樹能力的場地。耶穌說:「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及其正義,這一切(個人生活所需要的東西)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

以自我為中心,自大自滿,不尊重客體,便容易忽視外界發出的各種訊號;這些訊號就是靈感,也就是上帝的聲音。傳教士把西方文明之訊息,先送給了中國;但我們沒有善加利用,甚而加以排斥。日本對西方文明的第一個反應也是排斥,但很快發覺西方有可取的地方,便拿出當初向中國學習的精神,努力吸收西方的優長。

在事實的壓力下,我們終於向西方低頭;但因為急功好利,我們採購的都是浮面東西,而美其名為西方文明最進步的成果,不知道建設要有基礎。插花可以立見功效,但不見得便宜;那只是把一次該付出的代價,變成永遠沒完的分期付款。無遠大志趣,便得忙於揚湯止沸。(註:此文於民國79526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 69 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