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約四部福音(耶穌傳)的記述,在耶穌救助的病人中,有一批稱為「附魔的」,即是認為他們的怪異現象和行為,是由於魔鬼作祟。因了近代科學的進步,許多人認為那些人實際是精神病患者;有些人根本不承認有所謂的魔鬼這類東西。

這兩種見解表面似乎互相排斥;但從實用的觀點,恐怕最好視之為互補的,該設法尋求一個合理的整合。近代心理學的探討,確實使人對精神病之形成過程和原因,有了更清楚的理解;然而在治療效果方面又怎樣呢?物理及藥物治療,只能使病人的情緒暫時降溫,是治標,不是治本。病情嚴重的患者,完全恢復健康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分析之開創是近代心理學上的一大進步,而佛洛伊德首居其功。在他以前,大家把異常的精神狀態多看為是神經問題;他則指出,至少有些這類病情之形成有個心理過程。他發現的可以說是個全新的心理層面;他的見解不絕對成熟是在所難免的。這裡要討論的主要是「超我」之性質;這是心理健康之關鍵。

在人格的三層結構中,超我是法官,是檢查機能。一個欲望浮現,若與超我之是非標準衝突,便產生不自在的感受。這感受太強烈時,主體會把這欲望壓服。但這個未得到滿足的欲望並未消滅,而以變相的方式,干擾顯意識層面的活動。心理分析的主要任務,是找出心理錯亂之根源,即埋在下意識的原始衝突。結果有兩種可能。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大《宗教與人生》課本上冊,論到宗教之定義說:「進化論方法或來源論方法,根據不同的進化或來源理論,製作宗教的定義。宗教是非宗教現象在一危機點上的產物,產生(方式)的專名是人的『投射』。費爾巴哈自人學角度說,人在無法再忍受隸屬、焦慮和貧窮的危機點上,為了掩飾自己的可憐,『投射』出一個神聖力量」。然後作者輕描淡寫地說:「這種方法假定的人學及投射的理論,漸漸地已無法立足」(八頁)。

上面那段話的執筆人大概是天主教神父,他的評語實際帶點非理性的自衛心理。這心理可以諒解。首先因為費爾巴哈等人,認為宗教是人類暫時用以麻醉自己的鴉片,人類進步後宗教自然消失。此外,相信「啟示」的宗教都特別強調,人能得到宗教真理,是因為上帝向人顯示自己;獲得宗教真理是上帝的「恩寵」,不是人自力尋找的結果。這與投射學說似乎不能相容。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許多大學生開始(起初)認為選了一門普通心理學,就可以了解人類的行為、心理、性格成因等等,結果認為這門課只重覆(複)敘述一些枯燥無味的白老鼠、鴿子等等;而主修心理學的學生也常反映這種無奈和挫折感」(宗教與人生,八十八頁,空大)。

上述之困惑主要是行為主義派心理學家造成的。他們迷信所謂的科學方法,只看重能以數據掌握的表面事實,結果只能處理屬於末梢的零碎心理現象,而無視於人對任何刺激之反應,皆是整個人之反應。所謂整個人,不只指整個身體,也包括他過去的所有體驗、形成的觀念,及養成的習性等等。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說:「你們不要被稱為辣比(老師),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弟兄……」(瑪二十三)。這大段話是為使人間的權威相對化;耶穌要建立的是個民主團體,他推展的天國或理想社會是民主社會。教會初期的民主精神表現之一,是信徒進修的方式:信徒聚會時,先宣讀一段聖經,然後大家自由發表感想;這是與上帝溝通,同時也是彼此溝通(格前十四 28等)。另一個民主表現,是以會議方式處理牽涉較廣的行政問題(宗十五)。教會領導階級以選舉方式產生,也是民主精神的表現。

基督徒第一次運用選舉,是為填補出賣耶穌的徒弟猶達斯留下的空缺:大家先推出了兩位候選人,「他們給二人拈鬮,瑪弟亞中了鬮,就列入十一位宗徒之中」(宗一15)。第二次選出了七位執事,負責救濟工作(宗六),選舉權及被選舉權以後逐漸確定,各地的演變情形不一。最有名的恐怕是聖盎博被選為米蘭主教的經過。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成為正規的佛教徒,須經過「三歸」的儀式,即是請一位僧尼作證,宣誓歸依「三育」。若與基督教義相比,「歸依佛」相當於「歸依基督」:「歸依法」等於「歸依教會官方的教義」,但說「歸依聖經」較為正確;「歸依僧」大致等於「歸依教會的領導階級」。

這裡要挑明的是:佛教徒比基督徒重視個體對個體的師徒關係,迷信個體權威。這現象不是出於偶然,其根源在於佛教追求的理想是個人主義的解脫。而聖經在猶太人祖先亞巴郎的故事中,就點明了造福人類之理想(創十二)。在這種情調中,個體之智慧及行動能力的價值自然降低,連耶穌本人也不例外。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組是純個體的,一組是一個族群該共同面對的。宗教問題則兼有個體及群體兩個層面。天主教及其他基督教派,都是制度化宗教,大致有個統一組織。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也不能完全擺脫宗教之個體色彩。按西方宗教觀點,一個人生下來,不是當然就算是父母信奉之宗教的信徒,而須經過個別的入教儀式;這個宗教信仰在他的生活中產生的作用大小,也是看他領悟多少,實踐多少。我國傳統宗教可以說沒有統一組織,其傳承方式主要靠師徒關係,靠宗教人員的個人魅力;各小團體各行其是,其他團體無權過問,不能監督。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竇福音山中講詞討論錢財問題開頭的一段話,該視為有關三個動機問題的緒論。那裡先指出,人生在世該追求有永恆價值的東西,或說該立功德:「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五20)。所以人生有個選擇問題,先該看清人生的正確方向。「知止而後有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說:「基督教的新舊各種教派,無不重視洗禮,經過洗禮之後,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這與印度外道以為在『聖河』中沐浴即可除卻罪惡的迷信行為相似」(正信的佛教,二十四頁)。「合格的」改為「正規或正科的」比較合於事實。至於「外道」及「迷信」兩個價值判斷,則使外人感到有點目中無人,唯我獨尊。

接下來他講成為正規佛教徒之儀式的意義:「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為佛教的教徒,必須經過『三歸』的儀式。這一儀式的重要性,也像國王加冕、總統就職,以及黨員入黨等(政治意識形態!),是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歸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縱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沒有註冊的旁聽生;這對於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是有很大的作用」。

上面的話幾乎全部可用來說明基督徒之入門儀式的意義。洗禮含有受洗者之心願表白,及他與基督徒團體之關係的建立兩層意義,使他成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員,因而享有某些權利,應盡某些義務。至於他與上帝或耶穌的關係,或說信仰心理狀態(所謂信德),則是使外表儀式「起作用」的先備條件,不是由儀式產生的。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耶穌問他的徒弟們說:「人們說人子(我)是誰?」然後又問說:「你們說我是誰?」(瑪十六13)。這是每個基督徒該回答的問題;而對神學家來說,探索並回答這兩個問題,是他們的專職。

德國圖賓根大學邀請一些著名天主教神學家,各寫了一篇文章,薈集成書,書名是「為什麼我是基督徒」。德國明斯特大學神學教授默茨那一篇,由四川外語學院的刁承俊譯成了中文,在輔大神學院的「神學論集」第九十四集刊出。雖然因了譯文未能完全擺脫德文句法,不很好懂,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也可以說那正是基督教義在現代世界的一般走向。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