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新約四部福音(耶穌傳)的記述,在耶穌救助的病人中,有一批稱為「附魔的」,即是認為他們的怪異現象和行為,是由於魔鬼作祟。因了近代科學的進步,許多人認為那些人實際是精神病患者;有些人根本不承認有所謂的魔鬼這類東西。

這兩種見解表面似乎互相排斥;但從實用的觀點,恐怕最好視之為互補的,該設法尋求一個合理的整合。近代心理學的探討,確實使人對精神病之形成過程和原因,有了更清楚的理解;然而在治療效果方面又怎樣呢?物理及藥物治療,只能使病人的情緒暫時降溫,是治標,不是治本。病情嚴重的患者,完全恢復健康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對病情輕微的患者,純科學性的心理治療,效果似乎也很有限,至少不能滿足大眾的實際需求。不分中外,大家對算命求卜,通靈術及招魂術,以及各種新興宗教等之熱中情形,都說明現代人之心靈徬徨程度,六神無主;同時也說明純學術性心理學不足以安頓大眾的空虛心靈。

為建立堅強的自信,及經得起考驗的人格,中庸認為該有兩個條件:一是知天,一是知人。為什麼該知天呢?用沙特的說法,存在之為純事實,不足以使人活得理直氣壯,他還該有存在之理由。或者說,人的價值感,需要另一個或一些意識之支持。人生的詭譎現象之一是:有繫屬,才能有自信和自由;因為人不是自己的絕對主人。知人是事實知識,其中包括心理學知識。知天是指知天命;而天命或上天的意願乃是人之價值感的最後基礎。知天命等於孟子說的養氣須 「配義與道」。有了這兩層自覺,人才能「質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純科學心理學對精神病之治療效果有限,主要因為那只是一套事實知識,背後沒有一套價值觀支援;精神科醫師不是道德權威。治療這種病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情結之化解,一是正常人格之建立。在事實上,這兩件事互為因果;情結之能形成,是因為原來的人格結構虛弱,就像虛弱的身體容易受病毒感染。情結之化解,也要靠由人格內部產生的力量。

過去西方醫學趨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把疾病看為只是身體某固定部位的問題。現在大家已注意整體反應,知道精神狀態也影響疾病之發生和治療。國內規模較大的醫院已設有教堂和佛堂,使病人和家人加強精神力量。精神病患者更需要這股力量。精神科醫師不可能精通每種宗教的修持法則,但他該鼓勵佛教徒病人多看佛經,鼓勵基督徒病人多讀聖經,並與相關宗教大師合作。

哲學家及心理學家早就知道,人是先意識到客體,因了客體之反映或反彈作用而意識到自我。客體之面相越清楚,對主體的影響越容易掌握,或說主體越容易掌握自己。無名和無形的外力,則使主體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自處或給自己定位,不知在何處著力。

多神宗教之所以普遍,因為人需要使無形的力量現形,具體化。色情女神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但色情的作用確實存在。佛教追求的最終境界可以說是最空靈的,但在修行過程中,仍要借用佛陀觀音等之接引。如果丟開人類約定的數學符號,數理世界會再成為一片渾沌。

聖經一直排斥多神宗教及偶像崇拜。這不等於否認世界上有邪力,也不否認邪力有運作系統及核心;聖經只強調不可向這些力量投降。新約有關魔鬼顯然意識比舊約強烈;這不是新約故意製造的,只是接受在民間已經形成的信念,而這類信念為抵制邪力並鞏固人格也確實效果較好。「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應以堅固的信德抵抗他」(伯前五8)。

聖經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破壞力量,背後都有魔鬼操縱,自然認為精神錯亂的人是有魔鬼附身。在教會初期,大概每位虔誠信徒都有驅魔能力。後來可能為了避免濫用,而派專人負責。到最後,教會只准神父施行正式的驅魔儀式,而且須由主教專案指派合適的神父,該是德高望重的,前幾天他該特別齋戒祈禱,並且告解(即懺悔)。

教會的謹慎態度是由經驗得來的。如果病人不是自動請求驅魔,實際那是一場道力較量。有暴力傾向的病人,能威脅神父的身體安全。沒有暴力傾向的病人,或是因為真有魔鬼作祟,或是因為人格分裂的人能有特殊的感知能力,有時可能揭發神父的隱私,使他當眾受辱。

據目前在巴黎專為精神有問題者服務的神父(Morand)說,他只遇到過兩個真正附魔的個案。如果病人是自動要求宗教治療,任何虔誠信徒都能以禱告等方式,助他增強他內部的復健精神力量。但是為使效果美滿,病人最好能看清情結之形成原因和運作方式。巴黎那位神父常與心理學專家保持連絡,交換意見。(註:此文於民國83219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244。)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神病 附魔 治療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