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大《宗教與人生》課本上冊,論到宗教之定義說:「進化論方法或來源論方法,根據不同的進化或來源理論,製作宗教的定義。宗教是非宗教現象在一危機點上的產物,產生(方式)的專名是人的『投射』。費爾巴哈自人學角度說,人在無法再忍受隸屬、焦慮和貧窮的危機點上,為了掩飾自己的可憐,『投射』出一個神聖力量」。然後作者輕描淡寫地說:「這種方法假定的人學及投射的理論,漸漸地已無法立足」(八頁)。

上面那段話的執筆人大概是天主教神父,他的評語實際帶點非理性的自衛心理。這心理可以諒解。首先因為費爾巴哈等人,認為宗教是人類暫時用以麻醉自己的鴉片,人類進步後宗教自然消失。此外,相信「啟示」的宗教都特別強調,人能得到宗教真理,是因為上帝向人顯示自己;獲得宗教真理是上帝的「恩寵」,不是人自力尋找的結果。這與投射學說似乎不能相容。

在「有上帝」的假設下,說「上帝是人創造的」,固然對上帝好似失敬;然而忽視人的主動作用,必然也降低人的責任,並容易陷入迷信,或假傳聖旨。聖經承認有的意念能是直接來自上帝,但也能是來自魔鬼:「不要凡神就信,但要考驗那些神是否出於天主」(若一四1)。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瑪七7)。與路加十一13對照,可知所尋求的東西是指宗教真理,或說「聖神」。這些話都假定人有主動尋找宗教真理的能力和責任。

費爾巴哈及馬克斯等之哲學的致命弱點,在於假定物質需要是一切人生問題的關鍵。然而人也需要愛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夫妻關係不如以前穩定,主要正是因為個體獨力謀生太容易了。但離了婚的人,並非都認為愛情不穩是幸運。在另一方面,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根本沒有心情設想天堂,也沒有心情設想理想社會;如果他想到天堂,那個天堂絕不是他自己當場編造出來的。近代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大部分也不是三餐不繼的。生活壓力太緊張,通常反而使人的 「投射」能力癱瘓。

至於費爾巴哈等人的宗教批判不切實際,除了因為他們對人性的理解不夠深入外,也是因為他們對宗教現象所知太少。在基督徒的歷史中,許多貴族子弟獻身宗教的動機比較複雜,在此存而不論。佛教出家的也有許多是貴族子弟;佛陀是淨飯王的太子。中國有許多帝王曾迷於道教的成仙理想。所以宗教意識不是窮苦人的專利;也不是統治階級為剝削愚昧大眾而發明的,雖然有時宗教能被政治野心家利用,也能成為騙錢的工具。

無靈動物沒有宗教問題。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主要在於人能超越自己,超越擺在眼前的現實生存條件。為能超越自己,人須事先備有的消極條件,是能意識到自己有所不足。這種意識能包括的事物範圍極廣;人是個有限物,他的願望卻是無限。人永遠感到還缺點什麼東西。

單靠有所不足之意識,人並不能真正超越自己。他還得靠投投射能力之協助,即對非眼前現實之情況的設想,並按人生陰陽兩面整合後的見解,採取相應行動。人類超出其他動物的任何成就,都是這樣得來的。毫無投射或想像能力的人,縱然是極淺顯的事理,他也看不出來;上帝地無法把這事理灌入他的意識系統裡去。鸚鵡似地死背教條,作用非常有限;其作用大小,繫於理解程度。

人類科技方面的進步,也是靠投射能力。不過,科技探索背後雖然也有價值感推動,但探索人在過程中須直接滿足理性之要求。宗教則是價值導向的思想系統。這類思想固然也要靠理性或詮釋能力之協助,否則至少不易引起他人的共鳴;但是價值問題的主觀色彩必然較重,每人關切的價值差別極大。這是宗教思想不易達成共識的主要原因,也是哲學派別林立的原因。科學沒有門派。

科技真理是絕對客觀的,每人都該接受並加以運用。但事實上也非如此。許多商人習慣了某種能賺錢的經營或生產方式,不願自動採用最新的科技知識。在宗教方面,這種心態最普遍嚴重。高級宗教人士也是如此。結果沒有任何一種宗教思想系統能完全跟上時代的需要。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雙重人格;他的宗教意識只影響到某個深度的人生層面,不能把所有的行動都整合在那個價值系統之內,成為完全自我統一透明的人格。

聖經的宗教意識本身是開放性的,是向前看的。「你們求,必要給你們……」,這些話也是說給信徒聽的;他們也該不停地尋找,調整自己的見解。可惜教會當局太重視行政及紀律,與人生現實情況脫節,結果教會官方所偏愛的那些說教,不易激起現代大眾的積極共鳴。(註:此文於民國83129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242。)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宗教 投射說 費爾巴哈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