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說:「哈諾客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哈諾客時與天主往來,然後就不見了,因為天主將他提去」(創五21等)。保祿說:「因著信德,哈諾客被接去了,叫他不見死亡,世人也找不著他了,因為天主已將他接去」(希十一5;德訓篇四十四16)。

  在舊約晚期,圍繞著這個神秘人物出現了許多虛構故事,共有三組,可分別稱為卷一,卷二及卷三。卷一的篇幅最長,內容最豐富;因為保存最完整的是衣索比亞文譯本,也稱為「衣索比亞哈諾客書」。卷二稱為「斯拉夫哈諾客書」,有長短兩種版本。卷三稱為「希伯來哈諾客書」。後兩卷都是公元七十年代,猶太戰爭以後的作品。

  通常引用哈諾客書時,不加補充語,便是指卷一。這不是一篇單純統一的作品,而是許多作品之編輯。原著是阿蘭文,在死海文獻中有十多種(按字跡區分)殘卷。也曾有希臘文和拉丁文譯本流傳,全書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份一至三十六章:先預言最後審判,因為人類已被墮落的天使腐化;而天使墮落是因為與塵世女人戀愛,並使她們知道了邪術之祕密,如迷人術、星相學、武器及化妝品。然後天使領導哈諾客遊歷天堂和地獄;二者是在同處,只是善人享福,惡人受罰。善人在復活後的福樂是現世式的,與古蘭經裡說的情調相同:

  「判決之日,確是指定的日期……火獄確是伺候著,作悖逆者的歸宿……敬畏的人必有一種收穫,許多園圃和葡萄,和許多兩乳圓潤,年齡划一(即劃一)的少女,和滿杯的醴泉」(古蘭經第七十八章;參看七十六章,大陸簡字版)。

  耶穌關於復活後的情況說:「復活的時候,也不娶也不嫁,好像在天上的天使一樣」。他提出的理由不很容易理解:「他(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生命就是個不停的演變;復活不是回到某個過去之歷史情況,而是個全新的情勢(瑪二十二23等)

  第二部分三十七至七十一章,是由三個比喻組成。第一個比喻講未來之審判,及關於星辰的一些祕密。第二個比喻講現實的當權者和「人之子」。第三個比喻是關於肉體復活及賞罰等問題。這裡最值得注意關於「人之子」的主張。他是天上的一個角色,與天主在一起,在創世之前就已存在;他充滿智慧,是最高法官,打擊惡人,救助善人;善人將與他同享天福。

  這種「人子」觀念,與達尼爾(但以理)先知說的「相似人子者」不全相同。「似人子者」是指合於人道的政權,與前面說的各種「巨獸」成對比關係,也不暗示他一直就在天主身邊(達七章)。

  哈諾客書的人子,與舊約智慧作品中以擬人方式說的「天主之智慧」相似:「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起始,作他作為的開端……(當他)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他的喜悅,不斷在他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箴八22。德一4)。

  但是按嚴格的理性要求,天主之智慧不可能是在天主以外存在的東西:「在起初已有聖言(或道),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若一1)。後世基督教義所謂天主是「一體三位」,就是為說明這層問題。老子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同一層問題。

  關於耶穌與天主之先天關係,該按人之有意識的行動之過程方式理解。這有兩層過程,按構想過程,是先想到目的,然後才想到達成目的之方法和過程。但在實踐過程中,先後順序正好相反:目的是在最後實現。天主在造化之初,最先想到要造的,是最完美的人;但在實踐過程中,他最先造出的是最不完美的人。耶穌說:「在亞巴郎出現之前,我就有」(若八58)這話該按天主之構想過程理解。

  第三部分七十二至八十二章,講的是天文學。第八十章預言,在最後審判時,將發生物理性的天搖地動。新舊約的正典作品都沒有採納這種見解。達尼爾先知說:「這角(勢力)逐漸增高,直達天上的萬象,且把一些天象和星宿打落在地,加以蹂躪」(八10)。這是指戰敗國之權貴的下場。

  默示錄(啟示錄)說:「那城(最後的理想天國)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二十一23)。太陽和月亮是指舊社會之權貴。福音之世末言論說的「諸天的萬象將要動搖」,指的也是政體(路二十一26)。可惜在各派基督徒中,常有人喜歡用天搖地動的恐怖景象欺騙無知的信徒。聖經以太陽星辰等象徵有權位的人,最早是在埃及當首相的若瑟小時的一個夢(創三十七9)。

  第四部分八十三至九十章由兩個夢景組成。第一個預言洪水滅世。第二個是以動物當角色講以後的世界歷史;象徵新耶路撒冷和救世者的究竟是羔羊或公羊無法確定,因字跡不清。新約是用羔羊象徵耶穌。第五部分九十一至一O八章,話題很雜亂,包括天主與救世者,厄諾(挪亞)的誕生等等。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