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以動態觀點看宇宙及人生,認為歷史及人生都是發育過程。結果聖經設想到的宇宙之根源和基礎也成了動態的。聖經信奉的上帝,是由三個平等位格構成的,因三者之間循環不息的生命力交流而成為一體。

上帝三位一體之信仰的價值,是一方面顯示出宇宙是個統一的系統,同時又支持宇宙每個東西的個體價值。上帝是多元之統一,宇宙也該是相依為命的多元之統一。這信仰對現實人生該有啟發作用。許多人傾向以自我為中心,使他人當奴隸和工具。聖經不只重視我你合作,把你提升到與我同等的地位,且要求把第三者提升到同等地位,形成互助互息的生命力三角交流系統。

按這種見解,一個理想社會該怎樣分配角色呢?每個角色該特別發揮什麼能力呢?下面說的只是個粗略構想,雖然未必完全正確,多少有些參考價值。社會生命的主角有三個:一是大眾,二是政府,三是宗教或教會。各個主角該特別發揮的能力,該按儒家說的三達德分配。

智仁勇及聖經說的信望愛,是指有意識的行動須同時運用的三種能力。智指認知能力,包括各種知識。勇指實踐之毅力。仁指對行動目標之關切,主價值判斷。但是一個行動之價值的最後依據是人的利益。「仁」是由人與二構成的;一個正當的價值判斷,該同時顧到行動主體及他人的利益。

若再深入分析,可知每種達德實際含有兩層功能:一是顯性的(陽),一是隱性的(陰)。中庸把勇分為南方之勇與北方之勇。克服外在阻力之毅力是北方之勇;希臘哲學簡稱之為勇。約束行動主體之衝動的毅力,希臘哲學稱為「節制」,相當於南方之勇,是陰性功能。

有意識之行動須運用的知識也有兩類。一是事實或實徵知識,其中包括科學知識。另一種是信以為然的知識,最主要的是價值觀。按行動之觀點,事實知識之功能該算是陰性的;因為事實及實徵性知識不積極產生行動,而希望怎樣及應該怎樣卻使人實際採取行動。故價值觀是陽性的。

仁或愛也有兩個層面,一是行動主體直接關切的利益,他本人的及他身邊人的;這可稱為愛。另一層是大家的共同利益;這種關切可稱為仁。後一種關切之功能該算是隱性的;一是因為通常這種關切不很積極,也是因為其效能不是立竿見影的。

社會生命的每個主角,該各發揮一種陽性功能。政府該發揮的陽性功能是勇;大眾的陽性功能是愛;宗教或教會的陽性功能是信以為然的知識或價值觀。但是為使三個主角的地位絕對平等,便互動關係保持平衡,每個主角該有自我約束或調整之能力,同時也該有與其他主角溝通之基礎。這是達德之陰性功能該發揮的作用。

每種達德的陰陽功能,彼此該有約束及自我調整之作用。信以為然的知識及價值觀,該尊重實徵知識。實徵知識也該尊重信以為然之知識的特性,不可按實徵知識之標準信口雌黃,把信以為然的知識踩在地上。但兩類知識又很難自動尊重另一領域的獨立價值。信以為然的知識,因了急於達到所嚮往的目的,也常忽視事實知識。

由此可見,社會生命的三個主角除了專有的陽性功能外,該培養另一達德的陰性功能。政府該以事實知識之智,約束自己的勇;智同時也是政府與大眾及宗教界溝通的主要方法或基礎。宗教該培養的陰性能力是仁。大眾該培養的陰性能力是節制。

為使三個主角之間相輔相成之功效美滿,每個主角的陽性功能,實際該有兩個陰性功能協助。政府或政客該培養的第二個陰性功能是仁。政府該直接表現在外的風貌是勇或定力;對勇直接發揮制衡及指導功能的是事實知識之智,而不是仁。因為仁或共同利益不易一眼看清。但是政客的心中如果沒有仁,政治便成了騙人技術,同時成為利用強勢族群壓迫弱勢族群的暴政。

宗教或教會該培養的第二陰性能力是節制,否則信以為然極易成為迷信或固執,並使所激起的行動不切實際,甚而使宗教成為衝動和暴動幫兇。如果沒有節制,宗教人士很容易成為政客的走狗。

上面說的理想社會離我們還很遙遠。無論在進步社會或在落後地區,目前人類衝突的最大禍根,是大家只重視事實知識(科技)及身邊利益,對信以為然的知識抱懷疑或排斥態度。只有宗教能抵制現代的邪風。但是宗教該在公共利益(或仁)之基礎上與大眾及政府溝通。太抽象的教條,連自己的信徒也常感到茫然。天主教與其他基督教派近幾十年的交談,在理論層面幾乎毫無進展,但在改善社會的行動層面已有許多合作實例。基督徒與佛教徒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註:此文於民國8258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205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