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竇福音在真福八端之後有一個結論,精神與山中講詞之總結論一樣,強調信徒對社會該有建設性貢獻:「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五13)。

真幅八端可以視為一篇完整獨立的講詞,接下來的是進一步的說明。瑪竇先討論第四組問題,即廣泛的正義。在進入正題之前有一段緒論,說明新約與舊約的關係:「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

只看字面就可知道,某些初期信徒不接受舊約是偏激立場。既然人生及歷史是個發育過程,而不是提煉過程,就不可廢棄原有的。有兩個點才能確定一條直線,或說確定發展和努力方向。教會雖然接受了舊約,但是關於該怎樣運用舊約,並沒有一個完整明確的見地。

首先要知道,新約並未把耶穌的言行全部記錄下來:「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若二十一25)。而且當初耶穌也不可能對舊約觸到的問題,逐一表明態度。新約只提供一些大致的原則和發展方向。

  天主教在傳統上不夠重視舊約。在所謂「信理神學」課本裡,幾乎只利用先知書,為證明耶穌就是先知們早就期待的那個人物。至於傳統的「倫理神學」課本,關心的只是在什麼情況是罪,在什麼情況不是罪,幾乎沒有正面積極的取向,早為大家所詬病。這精神也反映在星期天教化信徒用的聖經選讀。舊約固然有些段落對後世的意義不大,但在原則上,為能看清聖經之歷史哲學,社會哲學,政治經濟及人際關係等哲學的走向,至少每若干年該把全部舊約重溫一次。

根據耶穌及其徒弟之「作風」,該說新約的直接目標只是培養一種特殊精神,而不是要馬上改變任何外表的生活方式。新約強調的恩愛精神,久之當然該影響外表生活,但這作用該是漸進的,從每人的內心開始,像酵母,逐漸滲透人生的每個層面(瑪十三33)。各地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蹤然可能有高低之分,但對福音精神而言,其價值都是相對的,都有待逐漸改善和超越。信徒該以自己的現實社會情況為起點,以恩愛精神從內部影響社會風氣。他不可執迷拘泥於自己的傳統文化,也不可急於推翻。

耶穌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滿了麥粒」(谷四26)。無論個體或社曾,揠苗助長都妨害真正的發育和成熟。

基於上述原理。基督徒從一開始就分為至少兩個教會:一是猶太人的,一是希臘羅馬人的。猶太教會要求外邦人教會奉行的猶太傳統禮法只有三點:「戒食祭邪神之物,(戒食)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奸淫」(宗十五29)。至論實施情形,至少關於第一點,保祿的態度並不死板……「若有一個無信仰的人(非基督徒)宴請你們……不要查問什麼,你們只管吃罷」(格前十23;羅十四)。

新約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把外表的規範與內心的精神狀態,分為兩個不直接互相牽制的價值系統。沒有任何外表規章有資格代表福音精神;同時福音也不要求人立刻達到任何外表的水準,只要求人以自己之現實處境為起點,努力逐漸自我整合,並與外界整合。

在純宗教活動方面,耶穌參加了一切猶太教的儀式。他的徒弟也照常參加猶太教的活動(宗二46;三1等)。在道德方面,洗者若翰因批評黑落德國王的婚姻而喪生;耶穌對此非法婚姻卻避不置評。耶穌也未向撒瑪黎雅婦人表示她該離開與她姘居的男人(若四)。保祿不批評希臘羅馬社會的奴隸制度,也未設法推行舊約裡比較合於人道的奴隸制度。

天主教和其他基督教派在東方的傳道工作不易推展,在回教世界更一籌莫展,就是因為除福音外又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堅持。生物學上有一種主張說:個體發育重演種族發育。在文化領域更該重視這個問題。各傳統文化永遠有教育價值。完整的人格教育,第一課恐怕該是動物心理學。忘記人是動物,很難有完美的自我整合。(註:此文於民國82116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90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必要的堅持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