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理是一篇文章能被正確理解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上下文的話,是一句意義不確定的話,可以任意附會。大家常聽到這樣的質問:「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對方想確定的是:「我該把你這句話與那句話或那件事情連在一起去解釋?」這假定前後的話思路不清。

自古以來聖經學家一致承認,在新約裡的四部福音(耶穌傳)中,以瑪竇(馬太)福音最有條理。但在實際分析其整體或某部分之結構時,就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了。關於第五至第七章所述之「山中講詞」,這個問題的後果最為嚴重。大家都承認那是一串重要課題,但因為看不出思路,無法充分加以運用。

天主教現用中文聖經在註中說:「就如梅瑟在西乃山上頒佈了舊約的法律,耶穌也在靠近葛法翁的一座山上,立定了新約的法律」。論到開頭的「真福八端」,那裡說:「包括福音的精神,也是天國施政的政綱」。然而按系統講基督徒之人生哲學的書籍,如倫理神學,沒有一本把這些講詞當中心課題加以發揮。

這套講詞的結構其實相當清楚,主要是按第四章的三個誘惑分的層次。大家至今未能看出這個結構理路,是因為沒有想到,瑪竇是把第二個誘惑(虛榮心)看為感情方面的毛病。在心理分析受重視的今天,這觀點仍然有其價值。佛洛伊德(Freud)認為人生動力是性慾,尼采及阿德勒(Adler)認為是權力欲,觀點都太偏頗。價值感在人生中的作用可能更廣更深。無論人追求的是名是利,或是權勢,追求的都是價值感。

「那時,魔鬼引他(耶穌)到了聖城,把他立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他(上帝)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也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瑪四5等)。耶穌的回答是根據宗教觀點:逞強是逼迫上帝給你他原來不想給你的能力,是考驗上帝對你的關切。

追求價值感的不正當方法有兩種。性格剛陽的表現為權力欲;在有人受他支配時,他才感到自己有價值,感到自己重要。性格陰柔的則表現為求虛榮;這是引誘(不是以高壓強迫)別人注意他;在有人看他,給他鼓勵時,他才感到重要,感到自己有價值。

人都需要透過另一個意識,才能知道並確信自己有價值,無論這意識是另一些人的,或是上帝的。對一般人來說,上帝的意識,及社會性的無名意識(即社會上流行的或官方的價值觀),作用不夠強烈,除非有人經常向你提示(宣傳、叮嚀),信心才能堅定。一般人都需要有人向他表示關切和重視,小孩如此,有相當成就的大人也是一樣,只有程度上的差別。

若干年前,羅馬一個大學的神學系主任,上課時脾氣非常惡劣,那年考神學碩士的有一半落第(由四位教授集體口試)。原來那年他出了一本書,法國方面的評論極壞。他以為學生都知道此事,任何不經意的小動作或表情,他都猜疑是對他的輕視。第二年他升為院長,考神學學位的全部過關。

希望有人關切重視,是正常現象。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就是虛榮心作祟了。按理論說,虛榮心的毛病大概不是出在價值觀錯誤。而是對價值的感知機能失靈。有人只靠宗教意識就能人格平衡。根據前面說的性格剛陽和陰柔問題,讓說虛榮心有先天因素,小孩和女性容易有此傾向,但病態程度是另一個問題。有意的作做和虛偽,該算是後天養成的習性。

有些人的消化器官吸收力極強,吃東西很少也會發胖。另一些人雖然吃得很多,仍是一副營養不足的模樣。後者有似受虛榮心支配的人:他不停地設法從他人眼中,印證自己的價值,卻永遠不能建立自信。

他們追求價值感的方法與其目的背道而馳。因為急於表現,為引他人注意,但又沒有實力,虛有其表,多次得不到他人的重視。又因為他們很在意他人的反應,正面的批評當然無法忍受,反應冷漠也使他們失意。所以他們不停地更換表演場地,尋求新的觀眾。那裡都有他們的足跡,但在那裡也不曾停留很久。

這類人與親人的關係不可能很好,也不可能有深厚持久的友誼。他需要感到受關切,卻不關切他人,只希望大家丟開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不停地向他表態。別人當然沒有耐性滿足他們的願望,縱然他們是與小弟弟或小妹妹爭寵的孩子。多關心他人,能助你忘我,並助你感到他人心中有你。到處招搖賣笑,填不滿感情的空虛:「憐憫人的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註:此文於民國81125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84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