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這部大書,包括了許多不同類別的作品。然而無論是從各作者當初編寫之目的來看,或從各作品被選入聖經的動機來看,都是以教育大眾為首要宗旨。那些作品裡談論的問題,在原則上是與每個人有直接關係的,沒有專業性的作品。

現代人非常重視科技。廣泛地說,科技是對付客體世界的方法。公前第八世紀希臘詩人海希奧德的「工作與皇曆」,講述的是農業及航海。這是科技問題,是專業知識。但在原則上,務農的人不同時航海經商;所以那不是每個人都該有的知識,不該列為國民基本教育的共同教材。你若強要把專業性學識列為每人必修的課程,一部分精力和時間浪費了,同時必然也會相對地使人忽視每人必備的基本處世為人的知識。

聖經雖然說:「不要厭惡勞力的工作,和至高者(上帝)制定的農業」(德七16),但沒有專講農業的作品。舊約裡有關於食品衛生及傳染病的法規(肋十一及十三),但沒有專門傳授醫藥知識的作品。聖經裡的許多論述與政冶有關,但未專門介紹政府的組織和軍人的編制,對許多人來說,不知道財政部與經濟部怎樣區分職權有關係嗎?國中畢業的人,也不必知道總統與皇帝有何區別。

與其他古代文化相比,聖經極重視歷史。但是舊約裡的歷史書之編寫方式,也是以教育大眾為宗旨,而不是為給專家看的。從創世紀到列王紀,幾乎都是相當拙笨的節錄,各段落之間的銜接非常粗糙。那一段是事實,那一段是傳說,那一段是虛構故事,也不易分清。然而這些真真假假的記述,卻是老少咸宜的人生問題教材寶庫;講解的人可根據自己的想像和生活經驗,並針對聽眾的理解能力和需要,靈活運用,把其中含有的教訓講得淺顯一點,或深入一點。

自民國以來,社會當局在推廣大眾教育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假科學主義的迷惑下,社會付出的人力和財力大部分是浪費。假如有無限的時間可以支配,知識當然越多越好。否則便該有輕重緩急之分。這裡只討論小學及國中之社會及自然兩科目的內容取捨。除語文及數學外,公民教育不該是專業教育的預備科。

關於河流有許多話可說。例如河流是怎樣生成的,與人生有那些關係,該怎樣愛護河流等等。但是全省或全國有那些河流,各在那裡發源,流經何處,在那裡入海,全長多少公里;這是每人必備的知識嗎?何時何處用到?一個農夫不知道北京是在俄國或美國又會怎樣?

小學生為觀察月亮的朔望變化浪費許多心思。植物與動物分類也是很枯燥的課題。為何不用極有趣的動物心理學代替呢?那將有助於理解自己,因為人也是動物。食物營養,環境保護,垃圾處理,交通道德,吸毒等問題,都該從長介紹和討論;地球的暖室效用,臭氧層的破壞等也是每人該知道的問題,因為每人的行動都可能有這類影響。

關於歷史知識,死記年代也是浪費精力。只教小學及國中生怎樣運用大事年表就夠了,教學重心該放在歷史人物及事件之講評。如果講不平等條約的結果,只激起學生非理性的忿怒,及對外國人的痛恨,有何益處呢?為何不強調是那裡應付的不對而吃了眼前虧呢?為什麼不平心靜氣分析租界地對後來國運之正負面影響呢?無論個體或民族的任何遭遇是福是禍,一大部分繫於你怎樣反應。

教育專家可能說,歐美等國的中小學教材也大同小異。他們沒有想到,人家的人格和生活教育不是只靠學校。許多國家在學校有宗教課程。許多人從生到死,每星期去教堂受訓。我們有什麼代用品?

法國的文史組高中會考,哲學科目佔有很高的比例。高深的哲學課題固然屬於專門學識,但是其中有許多問題與人文素養有密切關係。我國許多受了大學教育的不知哲學為何物。討論思考及治學方法的理則學(邏輯),以前在大學只是選修課;現在移到高中,但沒有學校實施。

在設計國民教育教材時,還得想到民族性和社會風氣。大家知道日本人讀書風氣極盛。但如果閱讀只是為了消磨時間,只對武俠小說感到興趣,對提高生活素質也沒有什麼作用。但日本人並非如此。日本的天主教及其他基督教派信徒人數很少;但據最近統計,平均日本三分之一的家庭有聖經。從其他學術方面的表現,也可知道日本人是個認真上進的民族。為這樣的民族,學校教材取捨上的偏頗,不曾造成太嚴重的不良後果;離校後每人會自己補救。但在我國,許多人上學只是為了文憑,離校後便與書本絕了緣。禮義之邦成了歷史名詞,教育專家該負最大的責任。(註:此文於民國811114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81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