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繆說:「我對第一位基督徒(指耶穌,是尼采的用語)非常鍾情,我欽佩他的生活方式,他死亡的方式。我的貧乏想像力使我不能隨他走得再遠」(英文版散文集,三二O頁)。無論那是想像問題也好,是意志或意願問題也好,耶穌一生的意義若在十字架上結束,他推行的人生之道,絕對不易帶動大眾。十字架代表的是失敗。

佛教之推展,可以說背後沒有奇蹟支持;而且也沒有必要。佛教之人生見解,適合人類心情的一種直接需要。人生都有痛苦,每人都有生活壓力,誰都難免有時對生活感到厭倦。你若採用佛教那種面對人生的心態,能馬上減輕生活壓力。

  民間的巫術宗教,追求的是身邊個人的直接利益,自然有一股吸力,不管是否真的靈驗。無論是大規模或跑單幫的金光黨,誘人的技巧千篇一律,仍然每天有人上鉤,連高級知識階級也不例外。對這類投資,永遠有人感到興趣。上述兩種信仰可同時採用,不正面衝突。

耶穌推行的人生之道是捨己為人,以實現較好之社會為目標。這也是人性原有的一種需求。事實上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每一行動都想與個人或社會最後結局有何關係。人類的身體裝備,實際上遠不如許多其他禽獸。人類能延續下來並逐漸改善生存條件,除了智力外,主要就是靠對他人關切之情;是這心情使智力不完全變成同類相殘的凶器。

然而在許多情況,不易看出自我付出有何正面效果。這裡還不必提耶穌之愛仇人惡人的要求。老師都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因為他們使自己有成就感。但是教牛頭班或啟智班的老師,就不易看出自我付出之效果;如果他仍賣力教導,則是靠一種信仰。照顧痴呆老人比照顧孤兒的修女,需要更大的信仰力量之支持。

知不可為而為是靠信仰,不是靠可見之利益的吸力,也不是靠智力之盤算。保祿說:「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這裡指直接利益)。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而我們所宣講的,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是絆腳石,為外那人是愚妄」(格前一22)。

這樣不近人情的人生觀,怎能形成群眾運動,並在三百年中征服了希臘羅馬社會呢?最初是靠奇蹟。大眾都很現實,耶穌若不利用奇能,不可能有多少聽眾。在奇蹟的誘引下,大家雖然聽他講道,其實也未領悟多少,因為大家關心的是別的事情,連他的徒弟在內。而且因了當時的政局非常敏感,許多話他也不便講太清楚。

耶穌死而復活那天,有兩個門徒見大勢已去,懷著沮喪的心情結伴回家。在途中耶穌趕上他們,問他們為何面帶愁容,談論的是什麼事情。他們說:「就是有關納匝肋人耶穌的事。他本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眾百姓前,行事說話都有威力。我們的司祭長及首領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釘他在十字架上。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二十四13等)。

其他門徒的心情也大同小異。然而過了沒有多久,這些只希望以政治手段或武力實現理想社會的人,竟然想通並接受了耶穌那一套主張,甚而不惜像耶穌一樣為此而死:在這期間一定曾發生一個重大的變故,有個印象很深的體驗。耶穌被害死,為他的徒弟也是個印象很深的體驗;但那是失敗與絕望之體驗。這次則該是勝利之體驗,那就是耶穌死而復活。

耶穌那一套人生哲學並不難懂,而且也合於人性的一種需求,故此保祿引用舊約關於梅瑟法律的一句話說:「天主的話離你很近,就在你的口裡,就在你的心中:這就是指我們關於信仰的宣講」(羅十8)耶穌也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十一25)。

許多善意人不能發揮耶穌的精神,多次是因了假正義感之迷惑,不願解開這個疑問:「誰該先主動付出」。當初耶穌能帶動他人走他走的人生之路,一定是因了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些奇怪的事情。拜現代傳播媒體之賜大家都知道,有些人確實有不尋常的異能。耶穌之奇蹟及他死而復活之為事實,就整體而論沒有置疑的理由;至於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則是永遠開放的問題。

後世基督徒走入耶穌標示的道路,是靠他人的帶動,不是靠直接見到的奇蹟。然而縱然他已經登堂入室,仍該保存奇蹟意識,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情,堅信世界不是個封閉的死板機器。但他也不可直接追求奇蹟,而該根據自己的實力及具體處境,採取適當的行動,否則是考驗上帝。關於整個教會的問題坐等奇蹟,也是考驗上帝。(註:此文於民國81815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68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