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培說:「當他(耶穌)被絕望的(地?)棄絕,受難幾近死亡之時,他所立足的極小之地,卻變成一切,變成上帝。寂靜、不可見、不可思,終於成為唯一真實之物。這種赤裸裸的恐怖帶來的真實感,意味著救援只能來自不可捉摸之物」(四大聖哲,一七六頁,自華書店)。

上面的話正好顛倒了因果順序,既不合心理學,也不合聖經的見解。聖經指出,如果人是以上帝的終極意願當生命之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任何表面的失敗和挫折也不能把他打倒,「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羅四18)。保祿又說:「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希望,希望不叫人蒙羞(氣餒)。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自知不是真正的失敗者(羅五3)。

耶穌不是因了十字架的考驗,心中才有了根;而是因為心中有根,才有勇氣面對死亡之挑戰。他說的最後一句話,不是絕望的嘆息:「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瑪二十七46)。那是第二十二首聖詠(詩篇)的第一句。每位虔誠猶太人遇到打擊時都會想到這首詩歌,而使自己不致絕望:「我們的先祖曾經依賴了你,你救起他們……他們信賴了你,而從未蒙羞。」

十字架的考驗,不是耶穌找到信心的方法和心路歷程,然而卻是信徒之勇氣的根源;每位虔誠信徒,都或多或少從十字架上的耶穌,得到了面對痛苦的勇氣。而且為得到這股精神力量,他不必看出這痛苦究竟有何意義,對自己或他人究竟有何益處。

人格的發育與成熟,多少須經歷痛苦及挫折的洗禮。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增強原來)其所不能」(告子下)。

然而痛苦與挫折之考驗,也是人墮落的機會。孟子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孔子周遊列國最窮困的時節,子路問他:「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痛苦與挫折也是絕望的原因。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因在情場失敗而自殺或精神分裂。他們的心理能助人看清,何以痛苦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通常大家說他們是死心眼,並稱自殺為「尋短見」。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這些人不夠聰明嗎?那樣想就錯了!在大學裡教書的大概都知道,有的學生一直成績相當不錯,只因了一次考試失敗便失去了自信,精神開始沮喪,以致精神分裂,或者自殺。

所以人遇到痛苦挫折之考驗,其結果與單純的智能沒有直接關係。效果如何,只繫於每人平日的心態,即價值觀和關切重心之培養。從來不真正關心他人的青年男女,遇上合意的對象,那對象很容易成為他的全部生存意義。一旦遭到遺棄,自然會六神無主。他心中既然沒有別的人生意義,別的人生意義對他只是空話,故無力救他,助他再振作起來。孟子說的浩然之氣,須平日培養。

許多成績好的學生,事實上相當自私,只在意學業和分數。如果他不把學業成績看為唯一的人格價值,這方面的挫折就不會產生致命的衝擊。精神病患者大都相當現實自私,達觀一點就不會生病了。

太重視身邊和眼前價值的人,不易想到或感到須把自己的生存意義,安放在更深更廣的基礎上。故耶穌說:「富人難進天國」(瑪十九23)。他又說:「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路六24)。

挫折是人改弦易轍的機會,「忍耐生老練」。但人可能因而更正自己,也可能因而入邪。有些企業主管或大官,遇到事業或宦途不順時,不檢討技術或行政上的缺失,卻認為是工廠大門開的方向不對,或辦公桌放的位置不好。他們都是受了科學教育洗禮的高級知識份子,可見科學知識與人格取向毫無關係。實徵性知識不必然使人正派。大聰明人才有能力成為大壞人,且逍遙法外。

現世的利害得失,對遁入空門的人衝擊力最小,但也最難使他們起積極的反應。為從十字架得到承當痛苦的勇氣,基督徒固然不必看出眼前的痛苦有何正面意義,然而這只該算是暫時平服情緒的方法。為使痛苦對自己的人格有建設作用,他該設法在禱告中,即在與上帝感情和思想的溝通中,看清痛苦的來龍去脈,和積極的反應方式。

可惜有些信徒,甚而受過特別訓練的,在考驗下變得非常消極,這也是一種絕望。哀莫大於心死。默示錄說:「你既然是溫的,也不冷,也不熱,我必要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三15)。(註:此文於民國81216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142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