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會是Carnival之音譯。有的字典說,這名稱是由「撤去肉食」演變來的(Carnislevare)。音譯很難與原意完全相符,但也不該太離譜,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基督徒社會只知吃喝玩樂,而不知在這名詞的背後,正藏蓋著他們生活中最嚴肅的一面。

天主教自古就有齋戒日規定,分大齋和小齋;大齊一天只可吃一頓飽飯,小齋禁止吃葷(不戒腥)。按以前的教規,全年每星期五應守小齋,某些日期須守大齋及小齋。此外耶穌復活節前四十天這段時期,是特別齋戒期,每週有三天守大小齋,其他日子守小齋,星期天除外。因為這段時期生活太苦,大家自然想在入齋之前多享受一番。最早可能只在那個星期二狂歡(星期三入齋),故法文稱之為葷星期二。這是狹義的嘉年華會。狂歡的時期以後漸漸向前擴展,終於包括了從三王來朝節(一月六日)到葷星期二這段時期。再以後,其他類似活動也稱為嘉年華會。

按聖經及教會的習慣,這樣用「嘉年」兩字也不合適,因為只有特別的年份才能稱為嘉年或喜年。舊約規定每七天有一個安息日。同樣,每七年也有一個安息年,而每七個七年成半世紀有一個喜年Jubi lee)。許多學者認為,基於仁道精神的安息年及喜年規定,大概只是一種理想,並未認真實施,因為有不易克服的困難。在這些「嘉年」該實現的事項包括四點:第一,田地休耕;第二,購買的不動產無償歸還原主或其後人;第三,釋放奴隸;第四,解除債務(出二十三10;申十五;肋二十五)。

耶穌的使命是推展恩愛精神,因此他說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由他應驗了:「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宣布上主恩慈之喜年」(路四18 )。教會的使命,是繼續推展耶穌的精神,自然也就沿用了舊約之喜年規定;雖然舉行方式與舊約不同,宗旨無非也是督促信徒多修德立功。

克己與行善,是基督徒修德立功的兩個重要項目。但是克己只有消極意義,行善才是功德之實質表現。先知們就常強調行善比克苦重要:「你們在守齋日仍然苦心經營,剝削你們所有的工人。看哪!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不照顧)你的骨肉嗎?」(依五十八3等)。

在這方面,耶穌繼承的也是先知的精神,並不把克苦看得太重。洗者若翰「也不吃,也不喝」,耶穌則「也吃也喝」(瑪十一18)。他在世時,也未要求徒弟修克苦工夫(瑪九14等)。但自奥斯定的原罪學說控制了教會思想之後,認為原罪腐化了人性,自然傾向於惡,於是苦身克己成了基督徒修德立功最重要的課題。中世紀基督徒對肉體的仇恨程度,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後來喀爾文派和清教徒繼承並強調的就是這種精神。自梵蒂崗全會以後,天主教減輕了許多克苦要求,大力鼓勵濟世行動,等於要逐漸回到聖經的傳統精神。

人性雖然不是必然向惡,但若欲望太多,不知自我約束,一味追求享受,人的建設能力自然退化,並不知不覺地害到他人。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多欲,(向善之心)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訓道篇作者絕不是嚴肅主義者,但他也指出輕浮對人無益:「悲哀優於歡笑,因為愁容能使心靈舒暢。智者的心是在居喪的家中,愚人的心是在歡笑的家中。聽智者斥責,優於聽愚人歌唱」(七3等)。

我們的社會向西方文明開放門戶之後,大家注意和羨慕的,只是他們的物質成就和享受,對背後的精神基礎卻不肯深究,更不願意學習。土法煉鋼是國人輕浮幼稚最眾目昭彰的表演。我們的文化工作者,甚而學者專家,多次注意的也只是西方文明之皮毛;有時向國人介紹的,乃是西方文化的垃圾。

大家對基督的精神不感興趣,卻以能享用聖誕大餐和參加聖誕舞會為榮。但我們若只對嘉年華會感興趣,恐怕「嘉年」永遠不會在中國出現。而且要知道,因了文化背景和社會氣氛之影響,中國神父牧師等的奉獻精神和工作熱誠,就整體而論,也比不上西方的傳教士。我們沒有原罪;但是歷代相沿之輕浮文化氣氛,腐蝕性此原罪還要可怕。(註:此文於民國79715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 63 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