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在創造經濟奇蹟之餘,也製造了一批單身貴族,或說女強人。聖經裡有一幅女強人的畫像;因為聖經與我們的價值觀不同,當然不合時代了。不過知道有這樣的女性價值觀也好; 現代女性若不願藉以自勉,則可以當前車之鑑。

「賢淑的婦女,有誰能找到?她本身價值,遠勝過珠寶。她的丈夫對她衷心信賴,一切所需從來不曾缺少。她一生歲月,只叫他幸福,不給他煩惱。她弄來羊毛細麻,愉快地親手勞作……天還未明她已起身,為給家人分配食物,給婢女們分派家務。她看中一塊田地;就將它買下,以雙手所得的收入,栽植了葡萄園……對貧苦的人,她隨手賙濟;對無靠的人她伸手扶助……她紡織紗布予以出售,又製造腰帶賣與商賈……她一念及未來便笑容滿面……她的子女起來向她祝福,她的丈夫對她讚不絕口……」(箴三十一)。她是個苦命的女人:既務農又經商,是主管又是女工。當妻子又當母親,也不放棄社會福利工作。她得到的報酬是生活有個重心,故不覺得命苦。

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上,女性一直是弱勢族群,大概是體力較差的關係。我們的教育偏重背誦,而男孩此女孩毛躁,升學考試時女孩佔了許多便宜。於是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逐漸提高,在社會上也搶走了許多原來由男人霸佔的職位。到這裡還不構成難題;毛病是出在無論男性女性,都沒有跟著社會現實而調整自己的心態。男人沒有放棄強勢族群的英雄主義,不願接近比自己能幹的女性;而女性也沒有揚棄弱勢族群的藤蘿心理,不甘心下嫁給條件不如自己的男人。

上述之心理可能很難改變,而且也不必矯揉造作,強其所難。男人永遠是男人,女人永遠是女人。人類永遠需要男女互相補助,因為男女對外在世界的感受能力不同,關切層面也不同。男女互相交換生活體驗,才能培養平衡的人格,同時也使外在世界之發展得到平衡。身邊有個受你尊重的異性,才不會走極端。現代男女受教育的機會均等,本來是可喜現象,使女性能更切實地對男性發揮制衡和補足作用。

保祿說:「在主內,女不可無男,男也不可無女」(格前十一11)。在未來之男女關係中,仍然該是以生理之需要為起點和聯繫;雙方的基本心理也不必改變,但是價值觀卻極待修正。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必然使一方變成主人,一方當奴隸。但在主人和奴隸之間,不可能有順暢的雙向溝通;也不能有一心一德,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合作行動。在平等意識中,夫妻關係才能和諧。而平等意識為能穩定持久,不可享任何身外物當基礎。所謂身外物,包括婚前的家世、財力、學歷,及婚後的功利性成就。你要的該只是那個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關於大陸宗教現狀的研究報告,論到信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之動機,有這樣一段話:「有些地方還有買賈婚姻的現象,男青年娶妻須向女方付大筆彩禮 (在台灣則很重視女方的陪嫁),而信仰基督教的女青年出嫁時比較少提物質要求,男青年中也有為了結婚少花錢,而去信仰基督教的,這也是對舊習慣勢力影響的某種逃避和反抗」(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問題,一0二頁,上海)。

其實神父或牧師講道時,很難提到這類問題;然而耶穌不以外在條件評量人格價值之精神,必然產生上述之效果。但這並非說結婚時不必考慮雙方婚前之生活習慣,特別是價值觀。把愛情之感化和遷就能力估價太高,乃不智之舉。

前面說女性有藤蘿心理,可能有人抗議。但那是事實。按某機構的最近統計,台灣為情自殺的,男與女是一比四。無論男女,如果愛之動機主要是因為關切對方,希望成全對方,被拒後不會失去生存意義和勇氣。其實女性不是藤蘿,只不過不易直接發動她的潛力。禽獸在護雛期,雌性比雄性勇猛。嬰兒遇到急難,母親能表現驚人的威力。男性的力量是在表面;他是一把利劍,但能變為廢鐵。女性能屈能伸,有所突顯,也有所深藏;突顯的是點綴和招牌,深藏的才是她的真我。她那不輕易開放的花園,是生命力的源頭,「是一座關鎖的花園,是一個封鎖的泉源。你吐苗萌芽……」(雅歌四12)。

女性該讓男性看到她嬌弱的一面,讓他愛憐,喚醒在他身內昏睡的英雄。等他在奮鬥中負傷累累,傷了元氣,才輪到女性動用雌性威力,為他護法,讓他承認:「賢淑的女子很多,唯有你超群出眾」(箴三十一29)。(註:此文於民國7955日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發表,為《聖經今看》第 54 篇。)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