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餘生前對他的求學經歷,除談過小學讀了好幾所學校,上下學都靠走路,因此練就好腳力外,對在大小修院和羅馬讀書的話題很少提及,反倒不時提起高中念的「法漢中學」。他告訴我在高中才學英語;每天花很多時間寫數學功課;他們上過軍訓課,也打過靶;最後一學期天津解放;某主任是潛伏的共產黨員……。

  他曾經把珍藏的高中畢業紀念冊找出,讓我欣賞。當時我翻了一下,看了年輕時俊餘的大頭照後,覺得小冊子內容太簡單,就還給他。那時我對法漢中學沒有任何好奇心,自然沒有任何疑問(或許有,也早忘了!)。

  整理俊餘遺物時,我突然想起那本薄薄的紀念冊。翻遍他的大書桌抽屜,就是沒看到它的身影。我知道俊餘惜物的天性,加上這本有歷史的「同學錄」,他從唐山帶到羅馬,再從羅馬帶回台灣,然後從台南搬到高雄,可見他是多麼珍愛這本小冊子!我相信他絕不會撕毀或丟棄「同學錄」,我發現鐵櫃下層,堆積不少《鐸聲》、《神學論集》及《見證月刊》,才翻幾下,就看到它。

  我對高齡61年的「同學錄」,只記得它既單薄又小,其他早就忘了。再看到它時才知它穿件深紅色的外衣,從上到下印著「天津市私立法漢中學校;第五十三屆高初中三年級畢業學生;同學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夏季。」俊餘高三下學期天津易幟,同學錄的封面仍然是中華民國,真是令人回味的一段歷史。

  在動盪的時代,能出版這本紀念冊,真是大工程!更讓我驚喜的是:第一頁是張加長的圖片,即法漢中學運動會時的校園全景。有了這張圖片,我們如果能找到法漢中學,可以來個古今對比,看它改變多少!

  我上網找「天津法漢中學」,很快的查出它在1952年被政府接收,改名為「天津市第廿一中學」。在拜訪李震校長時,得知「法漢中學」位於老西開教堂偏門的對面,因此,我們在行前就決定去天津。

老西開天主堂

  廿二年前,我初次返唐山探親時,孩子小表哥的女兒劉蓮才兩三歲;六年前我和俊餘返鄉,她剛考上天津某大學念外文系;沒想到這次回唐,她不僅大學畢業,還結婚了!她的丈夫黃斌是網路工程師,在津沽特區創業及購屋,最近又被北京的網路公司高薪網羅,目前住在北京市。

  我們這次能一天之內從唐山到盧龍再到天津,都靠這對年輕夫妻不怕勞累及熱情嚮導,特別是黃斌的長途駕駛。他們對天津的街道極熟悉,很快的找到目的地,但要找停車位就麻煩,幸好在劉蓮的引導下,我們輕鬆的走到西開教堂。

  四十多年前,我就從教會刊物得知民國初年發生在天津法租界的老西開事件,也曉得比利時籍雷鳴遠神父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反對教會仗著法國政府力量欺負中國。記憶中這是中國教友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最大抗議,卻沒料到我在花甲之年,居然來到該事件的中心「老西開天主堂」。

  19166月落成的老西開天主堂,位於天津市中心的步行道上,因為與教堂垂直的街道窄不說,路旁的樓房又高,教堂宛如鑲入畫框的風景,三個碧綠色的圓頂塔樓,三角形的山牆,加上典型的拱窗,真是好看的西洋畫!

  中國大陸的教堂建築,偏愛哥德式的尖塔、尖頂。老西開天主堂卻採用法國羅馬式的造型,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羅馬式教堂。我在網路上看到百年前西開教堂落成的影像,四周一片空曠,看來華麗氣派。今天它委曲的擠在鬧區水泥叢林中,可是那仿「拜占庭式」的圓頂,文藝復興式的優雅造型,並未被眾人遺忘,仍名列中國十大最美教堂之一。

  我們還沒走到教堂,耳邊就聽到咚咚的低沈鐘聲,我猜敲鐘是彌撒前的告示; 女兒眼尖瞧到教堂門外,臨時擺的粉紅色拱門,她說是「婚禮」。進了教堂大院,果然是一對新人舉行婚禮。因為觀禮的親友不少,我在聖堂後面看了一下,發現不是婚配彌撒,而是只舉行婚配聖事。

  我在網路上尋到文革時,被紅衛兵破壞的西開天主堂老照片:堂前沒有四位福音聖史的雕像;塔樓頂的十字架不見了;聖堂外貼滿侮辱天主的標語。另外一張照片,臨時的木檯上,幾個人抓著一披頭散髮的男子,檯下有無數的男女老幼,想來受難者是位神父。網路史料還說:唐山大地震時,教堂的三個塔樓,有兩個圓頂被震垮,後來才修復。

  如今我們見到光鮮亮麗、金碧輝煌的西開天主堂,都是拜開放政策之賜,政府願意砸重資,照過往的記錄影像,將它「修舊如舊」的再度重生。如果我不知道它的百年滄桑經歷,乍見如此華麗的教堂,怎不感動萬分呢!

  其實老西開天主堂也不是孤獨的一座教堂,它是片廣大的教會建築群:有主教公署和大小修道院,還有三所小學,兩所中學,以及仁愛會辦的醫院。現在只剩教堂和右邊的神父樓大院,其他的建築和事業都為天津市政府所接收。

天津二十一中學

  我們從西開天主教堂大門往右走,經過神父樓大院,穿過小馬路,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的大門就在眼前。俊餘同學錄上的地址是天津一區西寧路十三號;法漢中學地址為天津一區西寧路十號。可見他就住在教堂旁的小修道院,或許就在神父樓大院內。

  我們進入校園,再翻開老「同學錄」第一頁來對比,讓人驚奇的畫面出現!怎麼一甲子之前的校舍,還保存那麼好!真是太神奇了!站在同一地點,看不到老西開天主堂的三個圓塔,原來是老照片中的小樹長大了,把塔樓遮蓋了。

  我們再往右邊挪一下,哈!教堂的綠色圓塔出現了,教堂和學校樓房的造型及色彩很搭,都有濃濃的法國風。可惜的是:四樓教室後竟有一棟至少四十層的玻璃帷幕高樓,現代建築緊黏古典樓房,真有點不搭!另一排教室後面,同樣有棟現代高樓。這或許是市中心老學校無法避免的干擾吧!

  老照片是藍白印刷,所以我們不知當年法漢中學樓房的色彩。目前屋頂是紅瓦,四樓全是鵝黃色,樓下全是紅磚原色,二、三樓除窗與窗之間是紅磚外,都是鵝黃色。感覺連色彩都很歐風!

  舊照是法漢中學運動會時的畫面,學校操場似乎是草地,有個跳高、跳遠的沙坑,一個籃球場。如今學校的操場全是水泥地,有兩個籃球場,還停了三輛私人轎車。

  我們再仔細比對,奇怪!照片中明明是三樓,怎麼變成四樓?孩子猜是後來加蓋的。接著我又發現「7」字形的教室大樓,那條長線以前很短,如今卻變得很長,更像「7」字,這到底怎麼回事?我們幾個人在校園瞎猜!

  我拿著「同學錄」,問在傳達室聊天的校方人員,他們對我手上的紀念冊感到驚訝,說從未看過此物。想來過去連串運動,早把教會學校的檔案燒毀殆盡。其中一位先生以遺憾的語氣說:「可惜校長今天沒在學校,如果他看到,肯定要複印一本。再過幾年學校慶祝建校120年,這珍貴的文物能放在校史館多好!」

  然後我問起比照片多出的第四層樓和另一棟教室。他說:「這是新建的教室,老教室在2002年因漏水等問題全拆了,學校照原來的樣子重建!」對岸政府這點了不起,他們依據老照片的復舊工程,連細節都不會疏忽,和本尊唯妙唯肖。我以為大陸在古剎、園林的復古了得,沒想到連歐式建築都難不到他們,真是利害!

  重建後的二十一中學,在校門口的圍牆,把該校從「法國學堂」到「工部學校」、「法漢中學」,以及1952年合併「西開」和「向陽」兩中學,改名為「二十一中學」的簡單校史,鐫刻在的黑色大理石上。天津市政府「飲水思源」的作法,讓人敬佩;反觀台灣似乎沒有一所學校,會把百年校史掛在大門外。

  我在網路上找到天津教區介紹法漢中學的淵源如下:聖母昆仲會於1895年在紫竹林天主堂創辦,是天津最早的教會中學。1899年該校遷到法國工部局旁,改名為「法國學堂」,宗旨為法國機關、企業培養通法語的人才,因此該校除國文和中國史地外,全部以法語教學。1902年學校遷到望海樓教堂旁,1907年改名為「工部局學校」。1916年學校遷到西開天主教堂斜對面,再改名為「法漢中學」。當時有12名會士任教,學生則有1200人。

  如今的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是天津市首批示範高中,也是該市重點完中校。目前有三個校區:初一、初三兩年級在原西開中學;原來法漢中學校園,現在是初二生的天下,因為每個年級都有十六班。高中部則在市內另一處新建的校園,一個年級八班,全校約3700名學生。

感謝聖母昆仲會!

  俊餘高中同學錄上顯示該校每屆只有一班,我誤以為那是間規模很小的教會學校。我猜測因戰亂,許多學生或返鄉;或逃離天津,更何況他們畢業那年已是解放後,所以學生人數不多。

  事實上,法漢中學一直是天津市的明星中學,獻縣教區網站說:「解放前的天津市內有一所著名的中學,不僅有美麗的校園,寬闊的運動場,而且學生眾多,師資雄厚,教學品質極高。學校畢業生,為國家、社會所做的貢獻遠超過其他學校。它就是現天津市二十一中的前身天主教天津市法漢學校。」這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新發現。

  我一直以為「法漢中學」是法語學校,可是從俊餘生前的敘述,似乎就是國民政府下的一般高中。從網路得知,抗戰勝利後,租界成過去式,「法漢中學」不再以法語教學,英語成為必修課,法語變為選修課。我的直覺沒錯!俊餘35年秋入學時,正巧趕上以英語代替法語。

  俊餘談到學英文經驗,最常說:「奇怪!台灣學生從初一開始念英文,念了六年還看不懂英文書。大學有英文課,好像程度也不好!我上高中才念三年英文,就能讀、能翻譯英文書(他譯的《哲學淺論》就是英譯中)。看來台灣英語教學的方法有問題!」

  想來法漢中學的英語師資佳,外語教學有一套,再加上俊餘的用功及超強的理解力,才讓他有不錯的英文能力。俊餘幸好學了英文,因為他在高雄師大英語系教法語、理則學、聖經文學。這三門都是選修課,理則學後來因大學法的修改消失了,系裡為他安排教授英語寫作課。

  雖然法漢中學己成歷史,在複刻版的二十一中校園,我仍感到親切。我衷心向早在天堂的聖母昆仲會修士鞠躬,你們為中國青少年教育奉獻,我們一家都是受惠者。再次謝謝昆仲會的無名英雄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