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內經濟繁榮,大家有了餘資,便想到一些較遠的打算,投資活動於是盛極一時。投保也有類似的意義,以免萬一發生意外,不致無力應付。然而據報章所載,到了客戶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常不守信用,百般刁難,結果客戶達不到投保的目的。在這情況下,客戶若不在乎其他方面的利害得失,退保乃是合情合理的反應。

  有一位老太太,原來信佛教,後來信了天主教,非常熱心,每天進堂。某天,台北一飯店失火,她女兒不幸喪命。悲痛之餘,老太太又回去念佛了。她當初改信天主教,可能覺得耶穌關心人的現實利益,能行奇蹟,能保障信徒的生命財產。進堂祈禱是繳保險費。結果耶穌不守信用!

  據說有一位青年,他哥哥待他極好,助他念完大學後,又各處籌錢,使他能出國深造。出國手續已經大致辦妥,某天他哥哥出外替他辦事,結果出車禍身亡。這位青年的悲傷可想而知,找神父談了一夜。像他哥哥那樣的好人,竟會留下妻子兒女,莫名其妙的喪生,老天實在無眼!他不能接受這個不公平的事實。據說他後來也去信佛了。

  痛苦和不幸事件,每天到處都在發生。靠奇蹟能解決多少問題?論到行奇蹟的能力,巫術性的宗教恐怕並不遜於天主教及各新基督教派。固然奇蹟有真有假,有的來自天主,有的來自魔鬼。但是誰會分辨?對各處聖母顯現的事情,教會當局常遲遲不肯表示正面的肯定,就是因為不易分辨真假正邪。而且基督教義的招牌,也不該靠奇蹟支撐。聖保祿說;「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而我們宣講的,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如佛教徒)是愚妄。」(格前一22等)。

  無論好人壞人,無論信仰什麼宗教,人所企求的現世利益多次落空,而各種不幸,卻無由地落在頭上。這是天天發生的事情。基督信徒該以什麼心態面對這些痛苦呢?天主教流行的觀點,顯不出比佛教高明多少。

  為解釋災難痛苦之根由,各基督教派常說那是「原罪」的後果。佛教說那是前生自己造孽的結果。佛教自作自受之說,比因他人的罪過而受害的說法,似乎更易使人承受痛苦。此外這兩種解釋,都使人對明天可能發生的不幸,束手無策,無從預防,不能釜底抽薪,因為災禍之根由是早就種下的。對追求個人之現世利益的大眾而言,巫術宗教的吸引力較強。巫術宗教關切的,就是自我之現實利益,專門提供各種避災納福的法術。至論這些法術究竟有多大效用,誰能確定?陸正的母親在各廟間奔走祈靈時,誰能夠又忍心向她證明那是徒勞?

  為安頓情緒,修練忍耐,天主教流行的說法,也顯不出比佛教高明多少。在天主教裡常聽到的論調是說,天主使人遇到痛苦和不幸,是為使他感悟現世的虛幻,而轉心追求天上的事。然而講論現世空虛,乃是佛教的拿手戲,並且為安頓情緒,擺脫塵世幻影之紛擾,提供了許多技術。這些法術也相當有效。例如打坐,竟使許多開通的神父修女趨之若鶩!

  名不正,則言不順。基督教義的特色究竟何在?為追求個人的現世利益,巫術宗教是法術專賣店;為防治塵世之利害得失對心神造成的痛苦和焦慮,佛教是法術專賣店;為滿足報復心理或急迫正義感之要求,馬克斯有一帖特效藥。基督教義代表什麼?是雜貨店或百貨公司嗎?若果然如此,憑什麼能把各專賣店的老顧客拉過來?偶爾闖進門的顧客,又怎樣把他留住,使他對各專賣店不再感興趣?神學家們想過這些問題嗎?主日學道理能使信徒認清自己之信仰的重心何在嗎?

  此外無可諱言的,是為接受基督信仰,個人需付的代價相當繁重。特別是天主教那些繁文縟節,及數不清的管制,更使人望之卻步。試想自己不從心理覺得找到天主教信仰是幸運的事,是使人感到興奮的事,誰有勇氣強拉親友信教?自己不覺得獨身實在美好,怎能千方百計,誘使青年男女當神父修女?尼采說:「基督徒該在臉上顯出得救的喜悅。」一般說來,這種喜悅心情並不明顯;連某些神父修女,生活得似乎也快樂,工作也不起勁。

  其實,只要真有意義,付合理的代價並非難事。據報上說,陸正的母親現在什麼宗教都不信了。但在另一方面,陸家卻提供了一筆基金,為推行保護兒童的工作。換句話說,失子之痛,提升了陸家的人生意義,使他們想到他人的子女。這正是真福八端真精神所在:痛苦經驗是使命之呼喚;貧窮者之所以有福(第一端),因為能使他感到追求社會正義的使命(第四端)……前面提到的老太太,則未能把對自己女兒的愛,轉移給他人的女兒。我們不知道佛教思想,是否能促使上述之青年,更善盡照顧侄兒侄女的責任,並痛定思痛,為改善交通盡些心力。

  聖保祿說:「誰若沒有基督的聖神(精神),誰就不屬於基督。」(羅八9)所以與耶穌之精神的認同,是唯一重要的。其他都是培育和加強此精神的方法和手段,容有輕重緩急之分,不必全部採納。就連信或不信耶穌是天主子,也只是使耶穌之精神的影響力大一點或小一點的問題;至於後代興起的花招,效能更有限了,沒有堅持的必要。

  那位老太太信天主教時表現的熱心,該不是做給他人看的。然而事實證明,她在教堂敬拜的,始終是巫術宗教的神;她是假基督徒,雖然不是最壞的假信徒。陸家有基督徒精神,然而教會卻未能在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的基礎上,使他們看到耶穌的真面目。由這類事件看來,教會傳道和教育方式,似乎有本末倒置,買櫝還珠之流弊。如果一人看清了耶穌開闢的「救世之道」是可行的,是有效用的,在受到嚴重打擊時,可能一時精神沮喪,但不可能認為耶穌的精神毫無意義。反而可能因了痛苦,感到與耶穌更加親近,感到祂是同路人,是長兄,是真正的知己:「知我者其天乎!」(註:本文發表於見證第187期,時間在民國784月。)

(作者:劉俊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