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早年論文/譯文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藻外語專校的哲學概論課程,本應在四年級開,因為沒有合適的老師,只好延遲一年。到了去年寒假,仍未找到合適的人選,校方遂希望我在下一年把理則學讓給他人,而改教哲學概論。理則學我已教了多年,又有自己編的現成課本,駕輕就熟,教起來輕鬆的多,實在不希望改。當時抱著幾分僥倖的心理,答應最後若仍找不到人,我同意調換。為防備萬一,免得臨時措手不及,自那時我就開始物色課本。有些是早已看過的,有些是初次見識。最後看中了Edgar Sheffield Brightman原著,而由Robert N. Beck修訂的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稱

  有關倫理的名詞,在西文中常用的有兩組,一組是由希臘文ethos來的字如ethics ethical:一組是由拉丁文mos來的,如moralsmorality。按其字源說,無論希臘文或拉丁文,意義本無出入,都是指的性格、風俗、習慣。因此通常都把ethicsmorals看作同義字。但自康德以後,有人趨於將morals看為研究有關個人之修心養性、安身立命等問題的科學,而把ethics看為研究人在與他人的關係中的處世之道的科學。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種人生觀,都是由兩層意識構成的:一是關於客觀事實的意識,一是關於理想的意識。前者該盡量以正確客觀的知識為基礎。後者主要靠個人的抉擇,是信以為然。理想雖然不一定毫無客觀依據,但永遠不能完全變成客觀知識,否則便不再是理想。到了天堂,信德再無用武之地。然而在現實人生中,卻是理想之認定和取捨,決定每人的生活態度。固然,我們並非一舉一動都想到終極理想;但長期下來,終極理想對一個社會或民族的影響卻相當明顯,極深極廣。  

肉身復活是屬終極理想之認定的問題。這個立場,與柏拉圖派(及佛教)的靈魂學說正好是對立的。他們認為靈魂從永遠就存在,原來像神一樣,目前在肉體內是墮落現象;只在擺脫了肉體之後,人才能恢復本來面貌,得到圓滿的幸福。這是對現世生活絕望的人想出的學說;而認真相信這類學說的人,本該無心於現世的任何建樹;但在本能的壓力下,不得不勉強從事一些維持現實生命的活動。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同雕刻家,經過了長時間的磨練,體會,終於創造出絕佳的藝術品。瑪爾定夫婦也要等到他們生命的晚年,才完成一部永垂不朽的傑作。可是,德蘭在四歲半時,慈母便離世了。在這短短的四年半裡,媽媽的面容已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腦海中。她在《靈心小史》上寫道:

  「我思想的早熟,完全是好天主的殊恩,他將我童年的往事,清晰地刻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種種都還鮮明地擺在眼前,好似昨日的事,耶穌這樣作來,無疑是叫我知道他賞給我的是怎樣難得的好母親。」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庭裡進行的是靈魂與肉體雙重工作,產育一個自然生命算不得什麼,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培育天主的子女。教育:它是藝術的藝術;是最高貴,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它的使命是雕刻天主的肖像,不是用有形的物質材料,都用無形的「神質」。

  在瑪爾定夫人的通信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對孩子教育的關心與重視,在她的眼中,孩子不是供人解悶的玩物,也不是不知如何馴服的小動物,而是由造物主手中接受過來的託管品。需要服侍他的生活,照料他漸漸長大。她每次抱新生兒發出的禱詞,流露她的理想:「主!我將這小生命獻給你!寧願你快收他的靈魂,千萬不要任他喪亡。」看到了吧!她是想栽培真正的基督徒,訓練聖人哩!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爾定先生的精神生活內涵,含有三大要訣是:天主至上;依賴天主的照顧;承行天主的旨意。

  天主外,一切是虛幻,拋棄天主是瘋狂,因此該以永遠為標準,把永遠作目的。在瑪爾定夫人的信札裡,這思想成了金句,不斷地在腦中迴響。瑪麗說:「媽媽對世上的東西,沒有一點牽戀,她厭惡這個世界,她的心思只在永恆的東西上。我們似還聽到她背誦聖書裡的詩句,聲調是抑鬱的,她覺得自己是個流亡者。」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187312日,星期四,晚十一點半,德蘭誕生了,她後來說自己是一朵「冬季的小花」。

媽媽如每次生育後一樣馬上祈禱:「我的主,請你使她獻身於你,勿容罪惡污染她的靈魂,若她後來不免喪於夭折,請你現在就將她收去。」姐姐瑪麗與寶苓那時正在家裡度年假,深更半夜便被爸爸喚醒,但到了早晨才抱著她們的小妹。

  消息才傳出去,便有人來叩門,一個幼童畏縮地遞進一張紙,上面寫著:

 「微笑吧!快快長大,

        幸福從天降,

        溫存殷勤無邊愛,

        欣然闊步前進吧!

        今天花苞初結,

來日鮮麗玫瑰雨。」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蘭西在憂鬱中邁入1870年,拿破崙三世的政府衰弱,國力不再強盛。因此,普魯士鐵血將軍俾斯麥,率領的大軍,不費吹灰之力,便衝破法國邊界防線,使整個法國陷入戰火中。

  在亞冷松,瑪爾定夫人一個新的嬰兒又將誕生,這是她的第八胎,是在戰事最慘烈之際,時為1870816日。嬰兒取名瑪麗.美拉尼.德蘭(聖女德蘭前面的一個)的小姐姐在戰亂中出生。原來沒奶的媽媽,既然無法親自哺乳,沒料到又請到不負責的奶媽,幾乎將孩子餓死。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怕孩子多,便得勤勞過日子。不逃避婚姻的義務,也就是承當起無數的焦慮及日夜操勞。十九世紀的法國,好似不想久活了!行的是減少人口政治,節育風行,社會風氣強調個人主義,在這種情況下,祈求子女多,無異是反潮流的英勇行為。

  瑪爾定夫婦並不因社會不景氣而畏縮,困難固有,但決不是不可克服的。在孩子多的家庭,他們看來是天主的降福,遵循天主的委託,想法給孩子吃的、穿的,安排他們的教育及終身問題。天主既加給了負擔,也必賞給方法。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爾定家庭史開場的一幕,是聖善純潔的。

  青年瑪爾定曾珍惜獨身,不是為了自由與自私,而是為了擺脫肉慾的束縛,便利修養德性。後來雖成婚,但在心裡對修道的理想,仍存有濃濃的依戀,期望夫妻相處如兄妹,在純潔的愛情中,超脫官能血肉,擕手共同追求天主。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鐘錶業是個精巧的手藝,需要長時期的學習,還得加以自己虛心探索的功力。為了深造,小類思又轉到斯塔埔城父執馬德先生開設的一座小工廠繼續學徒生活,在這裡一住便是兩年,這段生命史,給他留下一些甜美的回憶。同時也學會了德語。

  唯一使他痛心的,便是當地的人民,幾乎都是有名無實的教友,醉生夢死地活著,一些都不想身後事。他費盡了心機,一心想感化他們,他見他們那種不在乎的神情為之心碎。現在他的身體雖在工廠,心中卻計劃著全身獻主了。

  然而,天主並沒有賞賜他日後完成司鐸的意願,卻給他預揀充滿賢德的終身伴侶──瑞莉.瑪麗.葛林小姐。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法國,距離山嶺不遠的遼闊原野上,亞冷松擺出它那幽雅的景色。綠意盎然、繁花似錦的古老庭園,巍峨莊嚴的旅舍樓台,靜寂的街道,清澄的溪流,襯托出寧靜之美。更重要的歷代古建築,三座教堂──搖搖欲塌的聖孟騷伯多堂;經真福馬菊麗而重建的聖雷我納堂;及具有壯麗外觀的聖母殿。莫不是當代朝聖者嚮往之區。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在前面

  這是一部悲歡離合,可歌可泣的家庭史。

  它記述:聖教會近代最偉大的聖女德蘭(小德肋撒)的家庭。好讓世人理會與了解德蘭之所以偉大,及其所以得以培育偉大聖女的家庭環境。

  記得一位聖人說過:產生一朵被選者的花朵,需要多少耐心的耕耘?一個靈魂得登峰造極,是多少人嘗試互助的結果?除有特殊情形,上主要肯定自己的至高權能以外,必須搭伙結隊,方克遠登山顚。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女小德蘭生於1873年,於1897去世,1925年列聖品。因此在我青少年時代,她是教內最火紅的聖女,處處見得到她的聖像。除了穿聖衣會的修女照外,更有她十四歲為入會,而拍張超齡的沙龍照。美女連穿修女服都美!她的自傳《回憶錄》、《一朵小白花》更是風行一時的聖書。

  然而這些年,小德蘭的風采似乎被德肋撒修女取代,於是穿著印度窮人紗籠的老修女,成為我們最熟悉的聖女形象。現在年輕教友,幾乎不認識小德肋撒。

  十月一日是聖女小德蘭的瞻禮日,早上望彌撒時,神父說小德蘭的父母都列聖。這讓我想到俊餘遠行後,在他四十多年前的舊作、譯稿中,發現《里修花圃─聖女德蘭的家庭》的剪報。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由於國內經濟繁榮,大家有了餘資,便想到一些較遠的打算,投資活動於是盛極一時。投保也有類似的意義,以免萬一發生意外,不致無力應付。然而據報章所載,到了客戶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常不守信用,百般刁難,結果客戶達不到投保的目的。在這情況下,客戶若不在乎其他方面的利害得失,退保乃是合情合理的反應。

  有一位老太太,原來信佛教,後來信了天主教,非常熱心,每天進堂。某天,台北一飯店失火,她女兒不幸喪命。悲痛之餘,老太太又回去念佛了。她當初改信天主教,可能覺得耶穌關心人的現實利益,能行奇蹟,能保障信徒的生命財產。進堂祈禱是繳保險費。結果耶穌不守信用!

  據說有一位青年,他哥哥待他極好,助他念完大學後,又各處籌錢,使他能出國深造。出國手續已經大致辦妥,某天他哥哥出外替他辦事,結果出車禍身亡。這位青年的悲傷可想而知,找神父談了一夜。像他哥哥那樣的好人,竟會留下妻子兒女,莫名其妙的喪生,老天實在無眼!他不能接受這個不公平的事實。據說他後來也去信佛了。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舊約相關但未收入舊約正典的猶太人作品,可統稱為舊約外傳或緯書,其中不包括經文註解;後一類文獻是收集在猶太教的另一大部文集中,稱為「塔耳慕得」(TALMUD),意為「學識」。舊約外傳主要都是展望歷史的,即所謂「世末文學」,寫成年代是公元前兩百年以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派傳統基督教義都主張,聖經傳授的真理,是來自天主的「啟示」。這主張不是毫無根據; 但若把「啟示」觀念簡化、僵化,好似與各位聖經作者所面對的具體歷史場景毫無關係,反會成為正確理解聖經思想的障礙。許多信徒實際是在濫用啟示觀念,把個人之主觀淺見當作聖經的正解,在講不通時,便拿「人無力理解天主的謀略」為藉口,把問題搪塞過去,使天主成為他不可理喻的幫兇。

  在實徵層面,聖經思想是在猶太人四周之文化包圍中,慢慢選擇清理,去短取長,逐漸成熟的。你若認為這套思想確實高明,當然可以認為其形成歷程的背後是有天意的,就像保祿說的:梅瑟制定的「法律就成了我們的啟蒙師,領我們歸於基督」(迦三24)。但若把聖經作者看成完全被動的工具,認為聖經裡的每個字,都是作者在天主之直接感應下選用的,對天主之智慧和大能恐怕是一項侮辱,因為聖經的表述,實在不夠清楚明確,否則各派信徒不會各是其是,爭論不休。

  醞釀聖經思想最早之歷史背景,是巴比倫和埃及文化。下面是看聖經裡的某些構想,與巴比倫最早的一篇史詩有何關係,聖經採取了什麼,排除了什麼。這故事最完整的記錄,是在亞述之京城尼尼微舊址發現的十二塊泥板。在其他地方也曾發現更早的零碎記錄。學者一致承認,這故事出現的年代,不會晚於距今近四千年的漢摩拉比法典。請先看故事提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聖經之歷史哲學的觀點,洪水故事之主角厄諾(挪亞)是個重要人物,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里程碑,代表一個舊時代之結束,和一個新時代及新希望的開端。

  在他以後開啟新希望的人物有:猶太人(及回教徒)之文化精神始祖亞巴郎(亞伯拉罕);使猶太人得到解放並訂定猶太社會之法律制度的梅瑟(摩西);為君主制度奠立基礎的國王達味(大衛);流亡後的情勢比較複雜,但是代表新希望的人物該是經師或司祭厄斯德拉(以斯拉)。最後一個人物是耶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世紀說:「哈諾客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哈諾客時與天主往來,然後就不見了,因為天主將他提去」(創五21等)。保祿說:「因著信德,哈諾客被接去了,叫他不見死亡,世人也找不著他了,因為天主已將他接去」(希十一5;德訓篇四十四16)。

  在舊約晚期,圍繞著這個神秘人物出現了許多虛構故事,共有三組,可分別稱為卷一,卷二及卷三。卷一的篇幅最長,內容最豐富;因為保存最完整的是衣索比亞文譯本,也稱為「衣索比亞哈諾客書」。卷二稱為「斯拉夫哈諾客書」,有長短兩種版本。卷三稱為「希伯來哈諾客書」。後兩卷都是公元七十年代,猶太戰爭以後的作品。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約外傳皆是冒名作品,假冒作者或故事主角是舊約裡提到的某位名人,以天使口述天書,或神游星際及天庭的方式,揭示歷史之走向。其敘述是按舊約之順序,只是加入了許多虛構情節,根據作者當時之需要改寫舊約。

  「禧年書」是公元前第二世紀作品,厄色尼人文獻稱之為「小創世紀」,重述創世紀到出谷紀第十二章之歷史,把年代分為四十九個四十九年(即禧年),假冒是梅瑟(摩西)在西乃山上按天使口述之天書記錄下來的。

  此書雖然預許肋未之子孫「將是雅各伯所有子孫之法官,和將領首長。」(三十一15),但沒有影射「司祭默西亞」這號人物,只說將由猶太支族出現一位領袖(三十一18); 按厄色尼人之理念體系,後者該是指「國王默西亞」。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