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no.151~200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耶穌傳播的是一種解放思想。他認為法律制度風俗習慣等,多偏重集體層面之考量,有時漠視個體的正當權益,不絕對合情合理,不代表上帝的終極立場。「福音揭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義」(羅一17)。耶穌在宗教和政治當局的勾結下遇害,使這問題更形尖銳。不愛護思想和信仰自由的基督徒,是福音的叛徒。教會過去的許多污點,正是因為太偏重社會性顧慮,或向政客讓步太多。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湯恩比的「我為何不是基督徒」書評之壓力下,一九五七年羅素在「觀察家」上發表的一封信中,不得不公開承認:「湯恩比先生對我在倫理學方面的見解提出的批判,我完全同意。我發現我的見解按理論是無法反駁的,然而卻是不可相信的。(對這個難題)我不知答案」(哲學百科全書,第七冊,英文版)。

既不容反駁,又怎能知道不可相信呢?人生問題本來就很複雜,任何一個問題都牽連許多層面,不像數學之類的問題單純。理性只是個照明工具,受願望之支配而把光線投向這些或那些層面,把某些事實的意義放大或縮小。所謂理性主義,多次正是非理性意願自欺的玩具。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喻必然有兩個層面;一是直接陳述之現象或故事情節,一是這現象或故事所影射的事理。這該算是文學常識。比喻不同於範例,不要求直接陳述之現象或情節合情合理。而且正好相反;多次用作比喻的現象或情節越是特殊,越能引人注意,加深印象。龜兔賽跑是個很好的比喻,雖然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不懂這個道理,聽了耶穌講的精明管家的比喻,只注意到故事本身不合常情,「便嗤笑耶穌」(路十六14)。勒南也高明不到那裡。在他寫的耶穌傳中,他拿耶穌在比喻中講的國王等人物不合實情為證據,斷定耶穌根本不懂政治及有權勢者的生活情形。但是按他這種推想方法,也該可以斷定,構想龜兔賽跑故事的人,根本不知龜兔為何物,因為二者不可能在一起賽跑。像勒南這樣淺薄的人,對耶穌傳授的人生之道,能理解多少呢?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新約裡的四篇福音(耶穌傳)中,信徒過去一直最喜愛瑪竇(馬太)福音,因為最有條理。但在最近一兩個世紀,聖經學家非常重視客觀歷史,於是馬爾谷 (馬可)福音成了寵兒。一是因為其定稿年代最早;也是因為其文筆最拙劣幼稚,作者似乎無力憑想像編造情節,所以最信實可靠。

在馬爾谷之後,最受近代學者重視的是路加。首先因為他的文筆最活潑流暢。但最重要的是他記述耶穌之言論時,喜歡用「你們」;瑪竇則多用第三人稱。例如瑪竇說:「哀慟的人是有福的」(五4)。路加則說:「你們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六21)。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聖經的思想,身居任何大小權位的人,都是上帝委派的管理員,沒有絕對的權力,不能任意運用職權。孟子主張天子的職權不是無上主權,不能隨私心運用,因為 「有所受之也」,是受上帝之委託(盡心上),在天主教的教宗文告中,他常自稱為「上帝的眾僕之僕」。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記述的惡僕比喻,指出有權位者不可作福作威,虐待屬下,「拷打僕婢,也吃也喝也醉酒」。路加福音第十六章那個精明管家的比喻,則從正面指出有權位者該怎樣運用職權。但這比喻有點費解。請先看故事原文,及第一層結論或教訓: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厄里亞先知在西乃山,想通了上帝不在狂風地震和烈火中,他的作風是潛移默化,便奉上帝之命再回以色列,指導教化工作;若非有重要事故,他不與政治界接觸。

以色列國王阿哈布在戰爭中陣亡後,由他兒子繼位。新王某天不慎墜樓受傷,派人去問他母后信奉的邪神,他是否能夠康復。「上主的使者」令厄里亞攔住國王的使者,傳話說:「難道在以色列沒有天主嗎?為此上主這樣說:你再不能從你所上的床上下來,你必定要死。」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約的正統先知,都尊重政治與宗教各自獨立之原則,反對政治控制宗教,也不認為宗教有權干預政治。這並非說他們不關心政治;但他們知道,社會動亂是最大的罪惡根源,故採取息事寧人的務實政治立場。就拿舍瑪雅先知對南北兩國分裂事件的立場來說,雖然他知道分裂不是好事,但情勢已經如此,他認為硬要以武力恢復統一,對社會並不合算(列上十二22)。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約裡的正統先知中,以厄里亞(以利亞)的性格最為激烈;但他仍能自我約束,尊重政治與宗教互不干預的原則。他的名字意為「雅威(耶和華)是上帝」,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的使命是捍衛正統的一神論宗教。

他在猶太人歷史上的出現和消失都很奇特,再加上他名字的象徵意義,可能有人想他根本不是真實歷史人物,而是先知人物的類型。無論如何,他對後代的先知確實有典範意義。他奉守的政教互不干預原則,對現代的學術自由與政治之關係,也有參考價值。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古猶太社會,先知是個極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和文化現象。聖經的一般讀者,很容易只注意某些先知的怪異心理和作風,而看不出他們代表的深層意義。若要把聖經提到的先知人物都包括在內,可以說他們是藝文(包括音樂)人員。若只看他們對聖經思想之發展的作用,則可用聖經最早用的名稱,說他們是「有見識者」(seer)。按這意義,不只正式的先知書(等於言論集),全部舊約都是他們的精神遺產。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新約提到的人物中,迷惑後世基督徒最嚴重的是洗者若翰(約翰)。他好似不只比耶穌的徒弟們偉大,也誤導了信徒對耶穌之精神的領悟。這項誤會是時局造成的;說得更清楚一點,是因為若翰派在民間勢力極大,又十分粗野霸道,耶穌不能公開與他們對立。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蘇魯支語錄》中,尼采主張精神須經歷三次變化,才能達到成熟境界:「我為你們陳述精神的三種變遷: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化為獅子,獅子怎樣變為嬰孩」(卷一第一節)。但他接下去說的不是「如何變」,而是「是怎樣」。此外,後人對他的獅子精神最感興趣,無人重視駱駝和嬰孩精神。對志在當人類導師的尼采來說,這是個很可悲的結果。

文章標籤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