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國的傳統道德意識,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使命,是忠與孝兩項責任。但因為 「忠」只是身為臣僕者之責任,一般人之道德意識的重心,實際只有一個「孝」字。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離婁上)。孝經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在各民族討論處世為人之道的著作中,以我國論孝道的比重最高;因而有人認為西方人不重視孝道。但理論歸理論,事實歸事實。若看父母等在世及身後得之於子孫的實惠,問題可能就不一樣了。到過西方的人大都知道,西方許多城市的公墓,乃是觀光客必遊之地。他們肯為祖先的身後事花費這樣多的心血,該使人想到他們並非不重視孝道,只是精神和方式不同而已。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的徒弟們所傳報的福音內容,主要是他三年公開傳道時的言行;他以前的生活,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為理解他傳授的人生觀不是必要的。但是信徒多了以後,自然有人想知道他以前的種種;可惜為時已晚,收集到的資料很難確定是否可靠。記述耶穌童年生活的古代作品,因為講的多是離奇事件,教會沒有承認是可靠的「聖經」。這裡只根據新約裡的一點資料,分析耶穌與聖母之間的關係。

無論如何,耶穌在孩童時期一定就有些與眾不同,這使他與母親之間的溝通要比一般人困難。溝通常假定彼此長時期耐心的摸索、觀察、體會。更何況我們自己也不絕對了解自己,也在變,對外界之感受和反應也不一直相同。但是美好的人際關係,該以彼此關切,尊重對方個性為基礎。強暴與欺騙都破壞感情、破壞合作。

但大家多把溝通問題簡化,所以很難想到,耶穌與洗者若翰之間並非心有靈犀一點通;若翰希望耶穌扮演的角色與耶穌自己的路線有很大距離。故耶穌向他傳話說:「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即對耶穌之表現不見怪不失望的是有福的。他又說,天國中最小的也比若翰偉大;因為雙方的理想或價值觀不同(瑪十一)。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這段話最易遭人誤解:「如果誰來就我(指耶穌),而不惱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甚而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十四26)。首先須知道,聖經用「恨」字,多次是取其相對意義:愛此不如愛彼,便說「恨此愛彼」。因此這話與瑪竇(馬太)福音的說法,意思完全一樣:「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十37)。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俊餘生前在文章中介紹過盧龍縣:「河北省盧龍縣據說是商朝的孤竹國,城內保存了一塊石碑,刻有『夷齊故里』四字。此地原是軍事重鎮,為永平府城,轄內有七縣一州。北寧鐵路通車後,此城不再是從山海關到北京的必經之地,於是逐漸沒落。」

  荷蘭遣使會神父為何把主教公署及主教座堂設在盧龍縣?因為教區成立之時,盧龍縣還是京東最繁榮之地。

  我想知道小修院如今是否安在?很快的在網上找到董寶瑞的部落格。由於作者以共產黨的歷史觀點看教會,加上對教會建築的陌生,難免有些因無知而產生的誤謬。我將他文中談到永平教區建築及近況濃縮如下: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世基督徒對福音精神的誤解之一,是關於新約的家庭道德之立場。大致說來,傳統基督教義的論調雖然不太離譜,教會官方從來沒有支持正面破壞家庭制度的主張,但卻使信徒感覺家庭生活不是修德立功的最好途徑,強調獨身比結婚高尚偉大,把獨身訂為擔任教會重要職位的必要條件。

  革新教派雖然廢除了獨身制度,但並未能清除原罪學說對天性投下的陰影;故在人性活動之價值方面,也沒有平衡建全的觀點。這裡只論新約的孝道問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故事之後,路加緊接著記述了二件關於待人之道的事件。按行文之語氣,無法證明這兩件事正好是先後發生。我們不妨假定路加是因了這兩事牽涉的是同類問題而放在一起的。

路加福音說:「他們走路的時侯,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個妹妹名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侯耶穌十分忙碌,便說:『主!我妹妹丟下我一人伺侯,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我罷!』主回答說:『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勞,但必要的很少,甚至只有一個。瑪利亞選了較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十38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猶太道學家(法律學士)想考驗耶穌,問說:「師傅,我應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耶穌反問說:「你是研究法律的,法律上說什麼呢?」他答說:「你該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耶穌說:「你答得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路十25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從雜誌堆中找到俊餘高中畢業的同學錄。那是本身材比A4對摺還小的冊子。褐紅色硬紙板的封面,內裡只有40頁,又因紙張超薄,算是「紙片書」。

  當你想到它已度過61個春秋;它在這世上可能沒有幾個手足;書上的影中人,不管年輕的學生或中年的師長,絕大多數已不在人間。你就會覺得這本小冊子是無比珍貴。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俊餘生前對他的求學經歷,除談過小學讀了好幾所學校,上下學都靠走路,因此練就好腳力外,對在大小修院和羅馬讀書的話題很少提及,反倒不時提起高中念的「法漢中學」。他告訴我在高中才學英語;每天花很多時間寫數學功課;他們上過軍訓課,也打過靶;最後一學期天津解放;某主任是潛伏的共產黨員……。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某天,耶穌一位極要好的朋友病危,病人的姊妹派人告急,耶穌卻說:「這病不至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在原地又逗留了兩天。當他到達朋友的村莊時,病人已去世四天。

  朋友的姊妹瑪利亞去迎接耶穌時,「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同他說:『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她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遂說:『你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罷!』耶穌流淚了……」。聖經接下來說的,是耶穌怎樣使死去的朋友復活(若十一)。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