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個不停的考驗。古人曾有這種意識,但不如現代人的感受那樣深切。競爭自古就有:兄弟姐妹從小就彼此爭執不休。但是古代的競爭可能性很少;考驗之為物,也未完全脫離實際生活中具體事件之成敗得失而成個獨立項目。我們從幼稚園開始,便灌輸競爭和考驗之意識。而在受教育階段這些大小考驗中,成敗主要繫於記憶力之強弱,因此許多人為了健忘而感到前途堪憂。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動機而論,關切或愛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基於行動主體之利益,一類是基於客體或所關切之對象的需要。第一類愛假定行動主體有所缺乏,有所需求;因此人類對物的愛,一般皆屬第一類:人關切食物是為了生存之需要。第二類關切假定主體是富足的;那是施與,而非有所取。

柏拉圖式的愛屬於第一類,是有所取的愛。故此他認為禽獸之求偶,護雛,目的在求自己之不朽。人更是如此;「勞瘁不辭,甘冒萬險,置生死於度外,以求此不朽之名;所謂烈士殉名,蓋有甚於為子孫謀也。阿塞斯提之代阿特米脫而死(妻代夫死)……茲數人者,苟非為流芳名於後世者,其肯為之乎?吾故曰,芸芸眾生,皆思保此榮名;才質益美則名心益切,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蓋亦不朽之念,使之然耳。)(筵話篇對話錄,一三0頁,則中出版社)。他對那些名人自我犧牲之動機的解釋,簡直是侮辱,但也正好顯示出柏拉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社會在創造經濟奇蹟之餘,也製造了一批單身貴族,或說女強人。聖經裡有一幅女強人的畫像;因為聖經與我們的價值觀不同,當然不合時代了。不過知道有這樣的女性價值觀也好; 現代女性若不願藉以自勉,則可以當前車之鑑。

「賢淑的婦女,有誰能找到?她本身價值,遠勝過珠寶。她的丈夫對她衷心信賴,一切所需從來不曾缺少。她一生歲月,只叫他幸福,不給他煩惱。她弄來羊毛細麻,愉快地親手勞作……天還未明她已起身,為給家人分配食物,給婢女們分派家務。她看中一塊田地;就將它買下,以雙手所得的收入,栽植了葡萄園……對貧苦的人,她隨手賙濟;對無靠的人她伸手扶助……她紡織紗布予以出售,又製造腰帶賣與商賈……她一念及未來便笑容滿面……她的子女起來向她祝福,她的丈夫對她讚不絕口……」(箴三十一)。她是個苦命的女人:既務農又經商,是主管又是女工。當妻子又當母親,也不放棄社會福利工作。她得到的報酬是生活有個重心,故不覺得命苦。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像古代其他帝王一樣,達味(大衛)也有許多嬪妃,因而演生了許多家庭和政治糾紛。其中有一件事情,在我國也許史無前例。

  他有個兒子,愛上了異母妹妹塔瑪爾。為達到目的,他在床上裝病。父王來探病時,他說極想吃塔瑪爾做的食物;但要親眼看到是她做的他才肯吃。塔瑪爾來到後,即遭他強暴。「事後,阿默農立即十分憎恨她,並且他如今對她的憎恨,遠超過他以前對她的愛戀」(撒下十三)。

  這是個詭異的心理變化,但並不少見。近代心理學之進步,主要該歸功於病態心理之研究:極限例子,能助人看清正常心理之干擾因素的運作情形。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有意識的行動,須同時動用人內的三種能力,即四書說的「智仁勇」三達德。所謂「智」就是理性,他告訴人一事是否可行,會有什麼困難,將有什麼結果。「仁」是價值判斷能力,告訴人這事是否值得去做。「勇」是實踐之毅力。價值判斷顯然受理性及勇氣之牽制,但與此二者是屬於不同性質的能力,是對理性預見之行動結果愛或恨的問題。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幻小說對人類未來之生活方式,提出了許多新奇的設想。但就現實之人性結構而言,創世紀在上帝造女人之前的聲明,仍然是最正確切實的見解:「人單獨不好(二18)。此外,一夫一妻制也是最適合人性的家庭組織方式。不過這並非說,不需當事人有心的投入和耕耘,便自然產生美滿的效果。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學」這個名詞原來是希臘文化的產物,等於現在所謂的哲學。「哲學」這個名詞的出現較晚。最早用「神學」這個名詞的是柏拉圖,指的是神話(政治學卷二、三七九a)。亞里士多德也稱神話詩人荷馬及海希奧德為「神學家」,並把討論萬事萬物之最後基礎的「形上學」,稱為「神學」(形上學卷一,九八三b卷五、一0六二a)。但是在柏拉圖的心目中,哲學高於神話,其任務在於把神埋藏在神話故事裡的真理,用理性方法發掘出來,加以整理。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童話世界裡,動物講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大家知道那只是一種表達技巧,誰也不會大驚小怪,誤以為那是奇蹟。在比較嚴肅的作品裡,有時也有動物講話的敘述。大陸作家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有一段青馬與主角的談(一六九頁起,明窗出版社)。從表達技巧的角度說,這比自言自語靈活很多。而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或為對付頭腦不很靈光的人,讓動物講話也較方便。

耶穌傳道時喜好用比喻,有時是為使頑固偏激的人似懂非懂,抓不到他的把柄。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君的父翁過世後,為做法事,花費了四十多萬新台幣,極不甘心,有似受了欺詐。鄰居說:「你們既然相信這一套,又有能力破費,那就是該花的錢。」此君說:「誰相信那一套?老人家自己也不相信(原來當小學校長)。可是這筆本來可以當獎學金的錢如果不花,親友會說我們不孝。」此君夫婦都受了所謂科學教育的洗禮,都在中學教書,卻不敢抗拒自己認為不合理的禮俗,可見一個社會移風易俗之難。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創世紀第一章的敘述,上帝造完人之後說:「你們要生育繁殖」。植物和水族生物以及飛禽,也有這樣的使命。但是在造完地上走動的生物後,上帝沒有說這句話,大概是出於作者的疏忽。有人主張,這是由於作者認為這些生物的生殖能力是間接得自上帝,而直接是得自大地:這種解釋似乎有點牽強,因為植物與大地的關係此動物還要密切。

舊約非常重視這項使命,特別是創世紀。可以說生育問題是創世紀的主題,其希臘文名稱原為「起源」(genesis),譯為「創世紀」與其內容不很相符。那是一部繁殖交響曲。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冗長乏味的族譜:其敘事部分,也都直接或間接與生育問題相關。雅各伯之妻妾的生育競賽,是快板的「生命之歌」(創二十九31等)。

liujung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